广元市利州区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利州区多举措稳生猪生产、保猪肉供应 » 详情
利州区多举措稳生猪生产、保猪肉供应
发布时间: 2019-09-06   来源: 区农业农村局   信息类型: 民生要闻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今年以来,利州区统筹抓好生猪生产、疫病防控等相关工作,全区稳产保供和非洲猪瘟防控形势总体平稳、有序。目前,全区生猪存栏总数6.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7391头、种公猪125头、170-180斤生猪1.1万头、仔猪4.3万头、待出栏肥猪0.4万头,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下滑;猪肉市场价格达22-26元/斤,较6月份上涨近1倍。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平抑猪肉价格,利州区主动作为采取以下措施:

    (一)完善良繁体系建设。坚持自繁自养模式,引导和支持东霖、锐昌两大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建设,加大能繁母猪、后备母猪存栏量,优化母猪饲养管理,提高产仔率,到2020年培育能繁母猪100头以上的繁育场20家,提升仔猪供应能力,确保年内繁育仔猪20万头以上。

    (二)着力提升生猪产能。一是鼓励业主加快填槽补栏,增加生猪存栏;二是大力推行“企业+农户”托管代养模式,积极引进温氏、巨星、铁骑力士、新希望、正邦等大型生猪养殖企业与农户签订协议,扩大企业养殖和农户代养规模,提高中小农户抗风险能力;三是鼓励年存栏1000头以上大型生猪规模养殖企业改造扩能,推广应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有序扩大养殖规模,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四是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生猪发展,充分利用低丘缓坡、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和地力难以提高、低效闲置的土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五是加大对中小养殖户、普通农户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力度,鼓励农户积极选留优良母猪、补栏增养育肥猪,走自繁自养、猪肉自给的路子,全年要确保出栏生猪23万头;六是鼓励中小型户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年新(改)建和复产标准化养殖场10家,培育养殖专业户40家,新增生猪出栏3万头以上;按照良种化、设施化、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的总体要求,积极培育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家、市级4家。

    (三)扎实落实保障政策。一是按照《广元市利州区禁养区划定规划》文件要求,对超出法律法规规定的生猪禁养、限养范围进行清理;二是建立畜禽养殖基本用地保底管理制度,将生猪产业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取消生猪生产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规定,保障养殖场用地需求;三是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允许在Ⅲ、Ⅳ级保护林地内建设畜牧业养殖设施并优先保障使用林地定额,鼓励发展林下养殖;四是将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装备等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实行敞开补贴;五是推行种养结合,开展粪污综合治理。结合利州区2019年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对我区126个生猪养殖场、专业大户粪污利用进行改造升级,实现粪便全量还田,到2020年全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将达90%以上;六是加强对各类生猪保险政策的宣传推广力度,引导和鼓励养殖户积极参保,进一步扩大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覆盖面,协调保险机构积极履行保险责任,对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的养殖场户要及时足额理赔,到2020年全区种猪、能繁母猪保险覆盖率达95%,育肥猪保险覆盖率达80%;七是加大金融支持,配合银保监部门加大对生猪养殖的金融支持力度,满足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大户的资金需求。

    (四)切实抓好猪肉储备。按照市上要求,利州区(含市本级和经开区)储备猪肉500吨,由市、区商务部门要牵头落实储备企业和猪肉产品应急投放点,及时开展猪肉收储。要采取“企业代储、财政补助”的方式,选择国有企业、大型养殖和加工企业实施储备,财政对电费、人工等成本费用实行补贴,储备工作要在9月8日前完成。市级猪肉储备相关费用由市本级、利州区、经开区按55%、40%、5%的比例分摊。目前,该项工作已有序开展,在猪肉储备期间,生猪及产品已暂停外销外调。区发改委、商务局要密切监测生猪供销市场、价格动态,尽快制定储备猪肉投放办法,适时启动储备肉投放工作,确保猪肉不断供。

    (五)认真抓好替代生产。积极鼓励养殖业主、农户利用现有空置圈舍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土鸡、生态鱼等产业,今年我区已将各项目标下达至各乡镇办,各地各部门务必确保任务完成。积极引导各大型市场、商超调节肉类供应结构,加大肉类制品购进力度,多渠道、多方式增加肉类供应,不断提高禽肉、鱼肉、牛羊肉等其他肉类市场供应量,保障肉类市场供应总体稳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帮助说明
Copyright 2013 www.lzq.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广元市利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部分图片提供:赵辉
   网站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川公网安备号 51080202000001号
联系电话:0839-2398127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20014 蜀ICP备08108490号-1
智能问答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