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利州区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征集 » 关于《广元市利州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专项规划(征...
关于《广元市利州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的公告

广元市利州区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广元市利州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

公众意见的公告

广大市民:

按照我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部署,区发展和改革局组织编制了《广元市利州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真诚希望社会各界踊跃建言献策,我们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予以积极吸纳。若有意见和建议,请在2022年9月28日前反馈至区发展和改革局。

一、征求意见时间:

2022年829日至928

二、公示方式:

网上公示:广元市利州区人民政府网

 址:http://www.lzq.gov.cn/index.html

三、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广元市利州区万缘街道翠云路136号七楼区发展和改革局固定资产投资股,邮政编码:628017

电子邮件:309814970@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广元市利州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反馈意见)

 话:0839-3276396



广元市利州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2年829










广元市利州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规划背景 2

第一节 发展背景 2

第二节 发展现状 4

第三节 发展机遇 9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2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2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2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4

第三章 优化城镇结构与空间布局 18

第一节 构建区域城镇化总体格局 18

第二节 促进小城镇高质量发展 20

第三节 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 22

第四章 稳步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 26

第一节 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落户城镇 26

第二节 推进人口市民化的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 27

第三节 建立健全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 28

第五章 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29

第一节 优化城镇建设发展模式 29

第二节 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 29

第三节 建设生态文明城乡环境 43

第四节 激活城镇发展内在动力45

第六章 强化城镇现代产业体系 46

第一节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46

第二节 优化就业创新环境 54

第三节 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56

第七章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互融 58

第一节 优化城乡要素配置 58

第二节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60

第三节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61

第八章 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64

第一节 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 64

第二节 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67

第九章 完善体制机制 70

第十章 保障措施 72

第一节 健全组织领导 72

第二节 强化规划统筹 73

第三节 深化资金要素保障 73

第四节 优化人口要素保障 73

第五节 量化土地要素保障 74

第六节 提高决策科学水平 75



                                            前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利州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和决策部署,结合利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广元市利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广元市利州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专项规划》,阐明利州区到2025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

        本规划以利州区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地区中心城市核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利州为目标,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以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核心,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不断完善全域规划体系,协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色城镇群发展,开启新时期的城镇化建设。

       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期,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背景

       “十三五”时期,利州区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发展基础得以持续夯实。“十四五”时期,利州发展站在了全新的起点,既有基础和优势,又有困难和挑战,更充满机遇和希望。

       一、城镇化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促使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流动。2011年,全国的城镇化水平首次超过50%,中国进入了以城镇社会为主的新阶段。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问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转型发展,提升发展质量,成为新时期的重点。

       中国城镇化进入新阶段。长期以来,农民进城并没有带来身份的变化,致使出现了“流动人口”“农民工”等过渡阶段身份。这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社会转型滞后,半城镇化特征突出。据统计,2020年按全国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63.90%左右。城镇化社会转型的核心就是进城农民的市民化,即进城农民享受城镇户籍人口的同等待遇。此外,城乡差异不断加大,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加快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转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新阶段的重点。

       当前广元市城镇化正进入发展的“转折”上,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机遇、新趋势,积极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有利于明确未来利州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二、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重点

       20143月,国家提出四个全面战略,要求城镇化发展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协调、改革创新和科学论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和七大原则,将引领城镇化模式的转型。《规划》详细阐述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镇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的突出矛盾,并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核心内容。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又对新时期城镇发展建设提出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要求,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及五个十,即十大战略、十大工程、十大计划、十大制度、十大行动,对城镇未来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将推动我国的区域发展从板块分割转变为互联互通,从沿海开放转变为海陆双向开放。在这一轮区域战略格局优化中,利州区应当抢抓历史机遇,衔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加强协调川陕甘结合地区产业分工协作。

       三、四川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四川省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四川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方案强调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原则,围绕“人、地、钱、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形成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广包容的城镇化道路。

       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外形势已发生一系列变化,城镇化转型发展已成为必然,提高城镇化质量将成为今后的重点。


第二节 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利州区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城区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布局不断优化,功能品质持续提升。“一体两翼、多点提升”为我区城镇化体系和空间的主要布局,以主城区为核心,东部新城和三江新区为重点卫星城镇,龙潭乡、三堆镇、嘉陵街道等多点为特色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截止2020年,城镇建成区面积5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2.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2.61%,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11.19个百分点。成功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最干净城市。

       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坚持以“功能完善、产业聚集、治理有效”为目标,深入实施“品质城市规划、经济密度提升、智能利州建设、城市文脉彰显、15分钟生活圈打造、花园城市建设、城市品牌塑造、城市更新改造”八大工程,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镇水、电、气、路、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改善;人均居住、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城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公共服务持续优化。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长年保持在65%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6、2.0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入学率均达100%。门诊患者、住院患者满意度位居全省第2、第5位。建成川东北首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实现劳务输出全区全覆盖。全区基本区疗参保达35.3万人,职工参保单位2283家,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以“两馆”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文化站为主体、以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补充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两馆”常态化免费开放率100%,村级阵地覆盖率100%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100%,市、区本地节目信号覆盖率达到100%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总牵引和主抓手,基本完成全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更加趋于完善,国土空间品质显著提升。持续开展城乡清洁行动,实施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运行设施标准化运维实现全覆盖。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精准化、回收利用资源化,支持扩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服务覆盖面,大力实施“厕所革命”行动,基本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全区5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全区累计创建国家、省、市区级文明单位(村)212个,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154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1.4%。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两个国控断面(嘉陵江上石盘、南河南渡)水质全部达到I类标准;三条主要河湖(嘉陵江、南河、白龙湖)水质全部达Ⅱ类标准;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安全。

       二、存在问题

       主导产业不强。一是农业产业水平不高。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偏小,“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主导产业还有较大差距,产业结构还需持续优化。特色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水平还不高。缺乏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经营带动力不强。二是工业主导产业作用不明显。2021年,我区食品饮料产业产值占全市食品饮料产业比重仅为13.99%,机械电子产业产值,仅是广元经开区的14%。我区主导产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仅为34.2%三是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传统服务业占比偏高,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少,缺少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品牌。市场消费主体动力不足,消费外流现象也十分突出。

       基础支撑薄弱。由于我区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前瞻性不够,随意性较大,部分城区市政工程和居民小区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视觉形象不佳等。部分城区道路、绿化、市场、给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遗留问题逐步显现。广巴铁路改扩建仍未有实质进展,京昆高速利州过境段通行能力紧张,广元盘龙机场难以满足客货运输量日益增长的需求。荣山镇、白朝乡等乡镇至今仍未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连通。部分城镇过境段行车不畅、拥堵现象较为严重,存在普通国省道与城市道路未能有效衔接的情况,难以满足快速通行的需求。部分园区配套服务不完善,受铁路下穿道路限高、道路破损等影响,部分车辆及员工通行受限,部分园区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效果不明显,全区工业园区可用土地不多,发展空间有限,工业企业普遍存在原材料生产地和产品销售地“两头在外”现象。受疫情影响,大宗物资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大幅降低。普遍缺乏高技能人才,招工难用工荒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城乡融合不足。城乡二元结构始终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尚未建立,思想观念落后、城中消费高,是制约农民进城的原因之一,农民进城的门槛依然较高,农民家庭整体迁入城市的制度环境依然没有建立,特别是城市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制度成为农民在城市定居的最重要限制因素,使得农民无法同等分享城镇化发展的好处,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程度。农村与城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衔接性不强,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能力相对较低。市场主体小散弱,各部门规划协调不够、政策协同性不强、实施同步性不一,导致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体系不强。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较多乡村旅游以“小家”“小户”的经营规模,与农业、文体、科教、康养、文保以及生态等领域融合深度与广度不够。农业特色产业规模较小、标准化程度不高,与旅游景区联结不紧密,农产品加工深度不足。



第三节 发展机遇

       在宏观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大环境下,利州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

       一、全面深化改革为建立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造了机遇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强大动力,有利于各级政府充分利用规划、财税金融、土地管理等手段,强化宏观调控,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区域战略规划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20116,国家发改委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21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广元市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产城融合的现代新城。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支持广元打造川陕甘结合部地区中心城市和北向东出桥头堡;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支持广元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同配套基地。利州区凭借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文旅资源等,加快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打造进出川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打造中国西部重要的商贸物流基地,打造川陕甘结合地区文旅中心、医疗中心、教育中心。

       三、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趋于完善

       从城镇化转型的经济条件看,近年来四川省和广元市经济快速增长,为城镇化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经济基础。从发展趋势来看,国家和四川省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了条件。伴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突破应用,以及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为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地在城镇化方面改革探索,为创新体制机制积累了经验。

       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关键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新型城镇化最根本的作用就是促进城乡产业融合,直接结果就是实现城乡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乡村振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稳定器,通过进一步加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组团式、网格化、田园城市”的格局体系。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和稳步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为重点,以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支撑,以完善和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为动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基础设施现代化,激发城镇化发展的活力和潜力。从利州区具体情况出发,遵循规律,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推动利州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利州新局面,贡献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地区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更大力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服务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作为城镇化的核心,以增加城镇就业、改善人居环境、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为重点,切实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坚持城镇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规划期内城镇发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充分挖掘城镇建设用地潜力,坚持集约化发展,节约土地,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城镇化和产业联动发展。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通过城镇化引导经济要素集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城镇化,通过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加快推进城镇化。

       坚持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域之间、城镇之间的分工合作,建立区域间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的协调机制。合理确定区域城镇的职能、性质和规模,努力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符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城镇体系。坚持城乡统筹,把城镇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建立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

       坚持注重生态和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嘉陵江主干河道生态修复,强化各类生态要素空间管制,科学划定“三区三线”,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谐共赢的空间格局,建设生态宜居利州

       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城镇化发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起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推进城镇化提供动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全城镇化率达到74.0%左右,累计提高1.39个百分点左右,城镇总人口达到63.5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左右,城镇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得到显著提升。

       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完善以中心城区空间规划为核心,以大石镇、荣山镇、龙潭乡和白朝乡等4个重点乡镇为依托,支持宝轮镇和三堆镇创建成为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中心镇。形成布局合理、层级清晰、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促进重点镇和一般镇协调发展。三江新城和东部片区建设重点突破,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城镇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城镇垃圾可回收率达到40%,生活垃圾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大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城镇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力争达到35平方米。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有效进展,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镇特色进一步突出。

       城乡统筹发展更加协调。以空间规划为基础,确保全区空间实现全域有序利用。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效改善,辐射带动农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农村道路和水电通信等设施实现基本配套,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累计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95%以上通村公路提升改造率达到100%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达标率100%,城乡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失学0%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失学率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8%以上。

       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体系更加完善,创新城乡综合管理机制,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2.1 广元市利州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重点领域主要发展指标

类别

主要指标

2020年情况

2025年目标

指标性质

县城规模

1

县城规划面积(平方公里)

56.7

70

预期性

2

县城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56.7

70

预期性

3

全区常住人口(万人)

62.2

63.5

预期性

4

全区户籍人口(万人)

49.24

49.5

预期性

5

县城常住人口(万人)

39.77

40.2

预期性

6

县城户籍人口(万人)

26.81

27.3

预期性

7

全区经济总量(亿元)

338.59

500

预期性

城镇化水平

8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72.61

74.0

预期性

9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63.3

64.1

预期性

10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45

2.43

预期性

11

常住10万人以上特大镇数(个)

0

预期性

公共服务质量

12

农业转移人口随迁适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

100

100

预期性

13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30

34

预期性

14

县城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张)

11260

预期性

15

三级医院(个)

7

7

预期性

16

县城拥有养老床位(张)

1520

1600

预期性

17

县城婴幼儿入托率(%)

预期性

18

县城高中数量(个)

9

9

预期性

19

县城中小学学位(个)

80236

85000

预期性

20

县城中小学数量(个)

57

60

预期性

21

县城幼儿园学位(个)

24109

30000

预期性

22

县城幼儿园数量(个)

88

100

预期性

23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94

97.5

约束性

24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98

98

约束性

基础设施

25

县城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

预期性

26

县城燃气普及率(%)

99.03

99.9

约束性

27

县城供水普及率(%)

100

100

约束性

28

县城新能源充电桩(个)

50

300

预期性

29

县城工业污水、工业废弃物处理设施(个)

1

1

预期性

30

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个)

1

1

预期性

人居环境

31

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预期性

32

县城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5000000

5300000

约束性

33

县城公共厕所(个)

116

116

预期性

34

县城星级厕所(个)

4

5

预期性

35

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

80

85

约束性

36

县城公共图书馆(个)

1

1

预期性

37

县城公共文化馆(个)

1

1

预期性

38

县城公共体育场馆(个)

2

2

预期性

产业发展情况

39

全区企业(家)

7273

10214

预期性

40

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家)

90

120

预期性

41

县城企业(家)

5000

5136

预期性

42

标准厂房(平方米)

50000

80000

预期性

43

县城农贸市场(个)

23

24

预期性

44

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个)

4

4

预期性



第三章 优化城镇结构与空间布局

       根据人口、土地、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按照统筹规划、集聚高效、合理布局、分工协作的原则,打造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明确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促进城镇协调发展。


第一节 构建区域城镇化总体格局

       遵循城市新发展阶段空间演化规律,延续均衡型城镇化格局优势,加快主体功能区全域重塑,扬优补短,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中心镇为重点、中心村为基础的三级城镇体系;围绕中心城区“双核互动、两片拓展、东西一体、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构建利州“一核两翼、多点提升”的空间格局,一体是以嘉陵江河谷地带为主要动脉,中心城区为发展核心区;两翼是围绕三江新区和东部片区协同发展的东扩、西进发展翼;同时加强县域城镇间的联系与分工协作,带动县域城镇的均衡发展。

       坚持中心城区“东进、西延、南控、北联、中优”思路,延伸中心城区范围,提升城市能级。大力推进宝轮新城建设,推动宝轮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开发清江片区,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产城融合现代新城。高起点规划建设东部新城,坚持因地制宜、组团发展,支持龙潭“城市后花园”、白龙湖水上观光度假区建设,推动三堆建成省级百强中心镇,促进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

       以做优主城区为核心,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生态康养、都市农业等产业,建设区域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区域消费中心、区域医疗中心,打造产城融合发展、高端要素集聚区,宜居宜业宜游的核心增长极。

       以高水平建成东部片区为东翼,全面完成大稻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南河流域生态治理,推动“工业锈带”向“城市秀带”转变,塑造广陕高速复线广元新出入口门户形象,提升大石、荣山与主城区同城化发展水平。

       以三江新区利州片区为西翼,拓宽发展空间,推进清江片区综合开发,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产城融合发展,实施“引水入城”等重点工程,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

       推动其他建制乡镇场镇改造提升,培育打造省级中心镇,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发展,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形成“多点提升”格局,促进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增强城市文化魅力。



第二节 促进小城镇高质量发展

       强化小城镇功能升级。鼓励小城镇积极主动嵌入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成为区域双循环格局不可或缺的支撑。深入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功能服务提质、生活品质提升、产业统筹联动等美丽城镇建设行动,统筹推进城镇村三级联动发展,引导建设面向社区、功能复合、便民惠民的邻里中心,构建舒适便捷、全域覆盖、层级叠加的半小时生活圈体系,强化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组织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功能。探索特色小城镇培育试点,深化推进强镇扩权改革、兼并扩容、社区化建设等,支持试点城镇的产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项目优先纳入利州区重点项目,不断完善试点城镇城市功能,着力打造一批现代新型小城镇。

       分类施策,针对性强化长板与特色,打造一批特色镇和专业镇。深入挖掘小城镇地域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和优势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强化地方历史记忆和乡土意象,引导小城镇宜工则工,依托产业园区培育工贸型小城镇;坚持宜商则商,突出区位条件好、人口集聚的优势,培育服务型小城镇;坚持宜旅则旅,做优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名片,培育文旅型小城镇。充分挖掘小城镇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产业布局等优势,加强镇域风貌特色设计,彰显文化底蕴、自然风光和产业特色,努力形成和完善“一镇一品牌、一乡一特色”的优良格局。

       有序推动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优先实施道路、供水、供气、管网、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山地公园、生态湿地、绿廊绿道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场镇风貌改造,着力提升小城镇服务功能和人居环境。进一步夯实产城融合的基础,突出民生为本,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有侧重对小城镇基础设施进行分批改造。

       通过把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吸引城市资源要素的流入,承接城市消费的外溢,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利州区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着力打造一批着力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魅力小城镇。

       月坝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中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宝轮—白朝—月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中是重要节点,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起示范作用,加快建设月坝旅游度假区(二期)工程。重点培育龙潭特色小镇,重点打造集休闲旅游、颐养身心、童趣探险、高尚居住及森林生态康养等为主题的综合旅游产业。该项目以自然资源、农业基础及区域文化为支撑,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业,打造城市休闲旅游名片。支持宝轮镇建设县域经济强镇,重点培育三堆“三线记忆”文创小镇,以旅游度假区、怀旧生活区和农业体验区为导向,规划修建中核821厂展览馆、三线博物馆,修复改造821职工宿舍楼、电影院等10余个生活区遗址,建设怀旧旅馆、记忆公园等20余个度假游乐及休闲生活设施。把宝轮镇和三堆镇创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生态宜居、文化创意、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特色工业的中心镇。努力发掘和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镇,盘活地域特色和历史脉络,激活带动镇域农村竞相发展。


第三节 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

       打造“四向五廊”综合交通运输格局,形成“六向七出”的米字型铁路网、“一环七射线”高速公路网和“三横四纵”普通省道网的道路交通空间形态。发挥交通网络连通城镇体系的重要作用。

       打造高效快捷外向联接路网。坚持交通先行战略,以“外联、内畅、提质”为重点,构建综合、高效、绿色、安全的交通体系。全力配合、主动服务兰渝铁路客运提速升级、广巴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协助推动兰渝高铁、西成高铁新线经行广元、广巴达城际客专,建设高效通达的高铁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广陕、绵广、广达渝高速扩容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G108线宝轮过境段改建工程等国省道干线公路建设,完善全区高等级公路路网体系;加快嘉陵江航道整治和扩能提升,协同建设嘉陵江航运枢纽,畅通广元通往重庆的黄金水道;配合实施广元机场改扩建工程,积极争取设立航空口岸。

       加快地方干线公路建设,优化完善中心城区路网框架,打通城乡交通节点。加快宝轮镇希望城至北环线景观大道等建设,完成北二环东延线泡石沟至大稻坝段建设,规划建设中心城区至外围乡镇快速通道;加快连接旅游景区、产业园区、三江新区的干线公路建设,实施乡镇、村组公路连通工程,打通城乡交通节点的“毛细血管”;实施撤并建制村道路和通组路建设,实现村组互通,道路互连,加快提升乡镇公路等级;完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配建客运站、乡镇汽车客运站、服务区、停车区等,通过智慧交通网络,综合运营监管,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3.1 交通重点项目

类型

重点项目工程

航空

配合推进广元机场改扩建。

水运

加快嘉陵江航道整治和扩能提升。

高铁

支持兰渝铁路客运提速升级、广巴达铁路扩能改造,配合推进广巴达城际客专。

高速公路

推进广陕、绵广、广达渝等高速扩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G75广甘高速龙泉互通立交项目。

国省干道

建成109厂至天曌山道路、陵宝快速延伸路宝轮段、S301线三堆羊盘至青川观音店段工程等项目,争取开工建设G108利州区宝轮镇过境段(白龙江大桥至石羊村)改建工程、S416线广元城区至三堆段改建工程、黑石坡至曾家山旅游公路,谋划建设S416三堆镇至白朝乡段公路改建工程。

快速通道

建成剑阁下寺至利州月坝公路改建工程、荣山镇高坑口至周家坝公路建设工程,争取开工建设万缘至龙潭4A景区快速通道,谋划建设G5复线荣山互通、龙潭互通连接线工程。

农村公路

加快撤并建制村联网路、村道安防工程、美丽乡村路建设,实施撤并建制村联网路173.9公里、村道安防工程80公里,开工建设利州区龙潭乡金鼓村至红岩村等美丽乡村路50公里。

站场

配合推进广元机场综合客运枢纽站建设,谋划建设三江新区客运站。

桥梁

加快完成至美大桥、井田大桥等新建桥梁工程,加快推进李家二桥、方家坝桥危桥改造工程,完成5座铁索桥改公路桥工程,力争开工建设泉坝大桥。

第四章 稳步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

       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在不损害城镇居民既得利益和现代化进程的前提下,分阶段、分类型地逐步扭转和取消城乡分割、城镇倾向的制度安排,引导人口梯度转移,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落实两挂钩一倾斜政策,加快推进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公共住房、社会保障、户籍等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制度保障稳步推进人口市民化。


第一节 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落户城镇

       加快落实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实施。围绕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异地就业人员为主体,鼓励和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同时要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市级资金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尽快出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市民素质是城镇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城镇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要大力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新市民教育,既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要提高公德、法治等文明素质,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镇生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重点开展社会公德、环境保护、公益帮扶、安全避险等教育活动。


第二节 推进人口市民化的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重点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深入推进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园入学政策,进一步简化优化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区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接受学前教育新市民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范围。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展示、执业指导、后续支持等创业服务,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外出就业,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保障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平等就业。开展新市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实施新市民培训计划推动新市民稳定有序融入城镇。完善新市民和被征地农民参保政策,鼓励新市民参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一体化经办运行机制。建立适用于农业转移人口的保障性住房体系,有条件、分先后地将不同收入水平的农业转移人口,分批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区、乡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化程度。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面向常住人口全面放开,逐步实现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第三节 建立健全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

       统筹建立成本分担责任体系,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与社会广泛参与、农民带资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明确政府职责分工,承担相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成本,并为新市民人口提供公共卫生、住房保障、义务教育、就业扶持等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大部分成本。在政府引导下,鼓励企业、中间组织和公民广泛参与到成本分担机制中,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尤其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参与分担就业培训、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和住房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成本。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尝试把农民市民化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机连接起来,通过对承包地、宅基地、林地等的确权颁证和集体资产处理,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降低农民市民化的成本。

第五章 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支撑点,提升城乡面貌。拓展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增强承载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美丽乡村协调并进,让绿色生态成为最优质的资产和最鲜明的底色。


第一节 优化城镇建设发展模式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落实科学规划理念,提高规划水平和质量。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严格保护自然生态,合理确定城市形态,让城市融入自然山水。依托山体、水系、森林与河流等自然生态资源,构建内外联通、布局合理的生态绿地系统。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增加生活与生态用地比例。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大力开展城市设计,塑造具有地方文化底蕴的城市风貌特色。统筹规划居住区、商贸区、各类园区等功能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加强对规划强制性规定的监管,把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地方政府主要领导责任审计范围,进一步强化空间规划的刚性约束。


第二节 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

       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城乡二元壁垒,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城镇功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商贸服务、卫生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城镇产业承载能力和宜居宜业水平。

       一、水安全保障

       推进城乡供水及智慧水务一体化,严格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加强水质监测,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212025年,新建及改扩建集中供水工程15处;主要完善城乡供水、取水管网水质净化系统。全面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保障城乡供水实现一体化。

       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整治、恢复和建设工程,推进水功能区、水库、水利工程渠系水资源保护工程,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

5.1 水利重点项目

类型

重点项目工程

大中型水利工程

建成雷家河水库、杨家河水库,加快推进渔洞河水库建设。

小型水利工程

力争开工建设鹅项颈、柴家山、桥河沟、清河等水库,谋划建设龙王、梅子沟河、黄龙湖、王家庙子、韩家沟、双河、桥沟里等水库。

城乡供水保障工程

实施渔洞河供水工程,加快城乡应急水源工程、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

       二、能源工程

       实施新能源转化攻坚行动,加快发展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在传统电、汽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础之上,聚焦绿色能源理念,打造清洁、高效、安全的新能源发展态势。补齐电网短板,协调各级电网发展,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用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式管理用电配置。加快储气站、加气站、油气应急储备设施等建设,保障用油。用汽安全,天然气管网及配套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覆盖,提高农村天然气使用率。抢占新能源产业先机,努力把广元市建成新能源示范城市,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利用开发,优化、调整能源结构。

5.2 能源重点项目

类型

重点项目工程

电力

大唐广元电厂新建工程一期项目、修建天然气发电站一座、粮食光伏发电项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47个。

燃气

修建月坝康养旅游度假天然气工程,建设约35km输气管道、宝轮阀室1座、调压站3座。

石化能源

建设大稻坝加油加气站一座、光荣综合能源站一座。

生物质能

广元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二期工程—拟扩建350吨/日生活垃圾焚烧线及6MW中温中压汽轮发电机组。

新能源

大唐广元利州区官帽山风电场项目、大唐广元利州七里风电场项目、宝轮片区智慧化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项目。龙池山、鱼洞河、杨家岩等储水蓄能项目。

       三、通信工程

       进一步加大通讯基础建设力度,不断发展完善信息网络体系,推动电信网络向宽带化、数字化、综合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便捷、高速信息服务。

       在城区建立现代化的通信中心,中心城镇建立通信支局,其他各乡镇设立服务所;在县城镇区内各村、社区全部实现自办邮路;在中心城区、乡镇和中心村设邮政服务代办点,建立完善的立体型三级邮政运输网;推进通信线网布设四网合一,完善通信基站建设,全域覆盖。

       2025年实现全所有乡镇有线电视与县城联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完成全数字电视平移,城镇有线电视入户率95%,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80%

       四、教育体育

       加大教育设施投入和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提高全区人民健康素质。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点布局,逐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深入实施教育提质工程,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以加强校园规划为前提,实现校园建设标准化、特色化;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全方位推进文化校园建设;以加快校舍改造为重点,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提升行动、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造计划、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城区中小学扩容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产教融合项目,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以提升装备水平为途径,按课程标准要求配置和更新中小学教学设备设施、图书和远程信息技术装备,丰富教学手段;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方向,促进教育现代化和均衡化发展。支持宝轮中学、万达中学建设成全市特色高中、省内知名学校。加快大东英才学校迁建、宝轮中学综合楼、万达中学西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

       优化教育结构,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提升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完善教育结构体系,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自动调节机制。大力发展公办及公益性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按照市级示范园标准,新建公办幼儿园7所,新增学位2250个以上。到2025年,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新改扩迁建中小学42所,新增学位1.2万个以上。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到2025年,基本达到以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为重点,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义务教育阶段“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规模发展职业教育,扩大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四川水利水电技术学院等三所国家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支持宝轮建设川东北综合实训基地加速发展成人教育,巩固提高全区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成果,杜绝新文盲产生。支持和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发展体育事业。完善中心城区、乡镇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体育馆、多功能运动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中心建设,落实“一场一馆一池”建设。加快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提高全区人民健康素质,创新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打造区域群众体育活动品牌。

5.3 教育体育重点工程

类型

重点项目工程

学前教育

新建31所幼儿园,改扩建4所幼儿园,为部分幼儿园购置生活、教学玩具、图书等设施设备。

义务教育

新改扩建小学28所:红军小学、活力小学、碧桂园小学、凤凰山小学、建设小学、回龙第二小学、大石实验小学、三堆小学、宝轮一小、雪峰小学、则天路小学、实验小学、江北小学、上西小学、北街小学、回龙小学、下西小学、栖凤小学、工农小学、石桥小学、红星小学、八一小学、广明小学、龙潭小学、树德小学、东城实验小学、宝轮三小、盘龙二小;新改扩建中学14所:兴安初级中学、雪峰初级中学、东屏初级中学、大石实验初级中学、三江中学,上西中学、荣山初级中学、嘉陵一中、莲花初级中学、建平初级中学、西城初级中学、正德中学、万达中学、宝轮中学初中部;迁建1所:大东英才学校;新建校舍、运动场及相关附属设施,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到2025年,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持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

职业教育

配合迁建广元中核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水利水电技师学院,新建宝轮职业教育产业园,新建校舍、训练基地及其附属设施,购置教学、实训、生活等仪器设备。

特殊教育

新建广元培智特殊教育学校,新建校舍、运动场及相关附属设施,购置教学仪器设备。

教育资源共享工程

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实施网上互动教研、传播课堂教学活动,推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推进优质名校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五、医疗卫生

       全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深入实施健康守护工程,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加快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及救治能力提升等14个项目建设,巩固深化疫情防控成果。全区医疗机构规划配置更趋合理,卫生服务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城村三级卫生网络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建立,群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实现人人享有优质、均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将食品安全、职业卫生、饮用水卫生、精神卫生、卫生应急等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建立起主动干预、有效管理、连续服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健全执法体系,进一步提高防范、处置、化解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确保群众健康安全。建立完善传染病的发现、治疗、防控体系,稳步推进职业病防治,加强慢性病人群的综合防治体系。全面实施妇幼安康工程,持续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为妇幼健康打造专门的健康管理服务,持续为婴幼儿提供托育服务工作,扩大儿童健康保障范围,全面加强实施“一老一小”照护工程,建成一批03岁普惠性托育和医养结合机构。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按照“提升医院质量、强化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促进民营医院发展”的总体思路,利州区按照区、乡镇和村三级医疗机构体系布局,优化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能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推进相关医疗机构的现代化和数字化改造。启动区人民医院、南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区中医院医技综合楼、区第一人民医院科教综合楼,完成区疾控中心迁建;积极争取央省资金,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合理调配嘉陵街道、河西街道、上西街道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边闲置和可利用土地,为促进城镇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医养结合、社区养老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更多的有利发展空间。到2025年,利州区疾控中心建成达到二级甲等疾控机构标准;利州区中医医院升级达到三级甲等中医专科医院标准,广元宝轮二医院、利州区第二人民医院、广元湘康医院等改造升级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嘉陵、雪峰、上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升级达到二级乙等医院标准;优化提升村卫生所设施设备,加强村卫生所服务能力。到2025年,建成覆盖60%以上的一级诊疗科目的区级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一个特色专科。

       到2025年,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5.2张,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达到99%以上,婚检和产前筛查率均达到90%以上,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98%以上,结核病、艾滋病等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9%以上,在册确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90%以上,接尘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5%以上。

5.4 医疗卫生重点工程

类型

重点项目工程

医疗质量

加快建设区中医医院传染病区、区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区疾控中心迁建、利州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储备中心项目建设;迁建区人民医院、荣山卫生院;新建利州区第三人民医院、利州区第一人民医院业务综合楼、万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体、南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宝轮镇卫生院;建设大石镇卫生院业务综合楼;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推进“优质服务、基层医疗、社区医院创建”活动,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和服务水平。

公共卫生

推动市精神卫生中心、区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急诊急救和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实施卫生健康领域信息化建设,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应急能力提升,着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和健康文化长廊建设。

中医中药

改建中医医院重症监护负压病区能力提升、中医医院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项目,新建中医医院传染病区、18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区及购置设施设备、中医医院智能药房、中医医院医养康养、中医医院赤化分院医养结合综合楼建设等项目。

医养结合

各大医院新建医养结合综合楼,购置康复设施设备。

托育机构

2025年,建成托育普惠机构33个,计划新增托位约1800个(其中:普惠托位600个、非营利性托位600个、营利性托位600个),建设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或普惠托育中心。

全民健身

改建利州体育公园、游泳池及停车场、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建三江新区全民健身运动公园、黑石坡休闲运动公园、社会足球场、紫兰湖水上运动基地、金洞水上休闲运动旅游区。

       六、公共文化

       为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乡风民风美起来。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配置,充分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加快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持续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中心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保障群众多样文化需求。面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室免费开放和错时延时开放,丰富人民文化生活,营造浓郁文化氛围。到2025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800平方米,城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平方米,中心城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深化文明城镇(社区)创建活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5.5 公共文化重点工程

类型

重点项目工程

公共文化惠民

实施区文化馆、区图书馆等错时延时开放;鼓励实施景区免费开放日、旅游一卡通、电子消费券、旅游年卡等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旅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壮大文化非营利性组织和志愿者组织;通过校馆合作等多种方式,利用周末、期末和空余时间丰富公共文化空间设施的使用价值。

文化遗产保护

积极建设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传习馆等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非遗展示馆、展示中心、就(创)业工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快非遗传统工艺振兴;建设瓷窑铺遗址公园,建设馆藏区、文物展示陈列区、瓷窑铺历史展览区、中国瓷器历史展览区、博物馆文化广场、瓷窑铺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文物库房;推进矿区小火车铁路建设。

文化精品创作

以建设文化基地、文创中心、动漫工作室、文化书院为载体,全力冲刺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群星奖;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及现代传播规律,鼓励名人品牌文化活动、精品创作展演、文创产品开发、影视创作基地建设和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扩大武则天名人文化的影响。

       七、社会保障

       加快推进医保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区统一的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运行机制。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水平,规范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完善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多险统一、便捷高效的社保经办服务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探索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达到全覆盖。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供给、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建成川陕甘区域人力资源市场。完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制度,多举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在就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方面予以优待支持。扎实推进 “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推动更多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

       健全城乡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全面启动失能老年人“健康敲门行动”,加强实施“一老一小”照护工程,建成一批0-3岁普惠性托育和医养结合机构。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社会服务机构床位数1.1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6.6张。全面实施妇幼安康工程,持续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为妇幼健康打造专门的健康管理服务,持续为婴幼儿提供托育服务工作,扩大儿童健康保障范围。

5.6 社会保障重点工程

类型

重点项目工程

社会救助

实施贫困地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合谋划建设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

殡葬服务

谋划建设公益性骨灰安葬(放)设施项目。

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建成退役军人之家、优抚医院等项目,新建医院床位及附属设施设备。

       八、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重大民生工程,是推进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途径。要加大改造力度,完善配套政策,破解城镇内部二元结构,使城区老旧小区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切实提高城镇化质量。

       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完善小区治理体系为目标,坚持“先民生、后提升、先急需、后完善”的思路,摸清利州区老旧小区现状,建立老旧小区现状信息库,制定改造标准,明确改造计划,合理确定各老旧小区的改造时序。建立项目库,实施项目动态管理。完善改造细则、指导下一层面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科学推进规划建设并与住房发展和住房保障规划相衔接。重点攻坚改造老城区内脏乱差、不宜居住的小区。改善居住环境,优化老旧小区空间布局,升级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能力;划分改造单元,将改造单元内与老旧小区相衔接的外部公共区域的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景观绿化、服务设施、商业服务、历史文化保护等内容有机融合、协调改造更新。

       2025年,以建设山水宜居城市为主线,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成5个街道和两个镇的712个小区、涉及57194户居民的城市更新项目。完成宝轮新街棚户区改造、大石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宝轮老林龙泉片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工农棚户区改造、紫兰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谋划老旧小区智能化建设、万缘(含龙潭片区)棚户区改造、吴家浩村城中村改造、宝轮石桥爱国城中村改造等项目。

5.7 老旧小区改造分类实施表

类型

分项

实施内容

基础类

基础设施

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照明、环卫、供气、管综、道路、消防、安防、防雷

小区建筑

屋面防水、 楼道修缮、外墙修缮美化

小区环境

违建整治、烟道排烟、单元门修缮、环境要素保护和绿化修缮、公共活动场地

服务设施

火灾警报系统

完善类

基础设施

停车

小区建筑

屋顶整治、外墙构件、外墙悬挂物、增设厨卫、加装电梯、建筑节能改造、太阳能利用

小区环境

围墙修缮、出入口改造、公共晾晒区、微小绿地改造、绿化设施

服务设施

无障碍设施

提升类

服务设施

卫生服务设施、适老设施、托幼服务设施、助餐服务设施、邮件快递设施、公共厕所、商业配套设施、信息指示标识、文化休闲设施、物业服务设施、物业管理系统

       九、灾害应急能力

       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交通、水、电、气、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城市生命线运行监控系统,提高科技含量,加强政府管理。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设施和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充分利用地表径流,增强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按照“有病治病,有险除险,无病无险则进行坝面标准化”的原则,对全区水库加大整治力度,消灭病险水库;中心城区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标准设防;加强地质灾害普查、危险区的划定、临界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的确定,对地灾隐患点进行整治,建设从预警平台到重点防治区域的报警体系,重点区域和人流集散的大型公建,应建设一定规模的平战结合隐蔽工事及配套工程,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人均人防掩蔽面积达到1.4平方米;建立特勤消防站、普通消防站和民间消防队的消防体系,通过区域消防通道的建设,逐步建立起整个县域的消防网络。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应达到国家消防要求,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通道、消防通讯等公共消防设施应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同步建设;本着就近、安全、方便的原则,充分利用城市各类公园、广场、绿地、体育场及学校、单位内的广场、运动场地作为城市防灾的紧急疏散、避难用地。在城镇改造和开发建设中,应注意开辟空旷地作为城市广场、绿地兼作疏散、避难场地。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结合,完善事前防范、事中响应、事后恢复并重的应急管理体系。强化重点行业领域专业应急队伍和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应急救援基地,健全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深化区域应急救援协作。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全面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健全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健全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和应急意识,完善突发事件社会协同防范应对体系。积极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管控一体化的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加快构建安全统一的       智能化应急指挥体系,加强气象信息、防震减灾、安全生产、应急广播等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加强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

5.8 灾害应急重点工程

类型

重点项目工程

救援体系建设

新建城市消防站1个、乡镇专职消防队1个,至少组建1支应急救援专(兼)职队伍。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风险识别与管控体系。

减灾能力建设

建立利州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融媒体平台,新建1座全灾种、大应急、大储备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建成1座粮食仓库、应急配送中心,实施乡镇街道应急避难点提升工程、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加固工程。

防汛排涝

加快建设曹家河山洪沟、南河周家坝段、清江河红星、菖溪河白朝村至苟村段等发防洪治理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嘉陵江工农段、白龙江三堆段等工程,加快南河党家岩段、大窑沟白朝鹅掌段、西北河河西同心段等工程前期研究。

水库除险

除险加固军民水库、蛮洞沟水库、周家沟水库、秦家梁水库、樊家沟水库。


第三节 建设生态文明城乡环境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切实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积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切实转变城镇发展模式。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加快中国最干净城市建设。大力推动林长制落实落地,森林覆盖率达到64.5%以上。常态化开展秸秆禁烧、扬尘管控、废气排放整治;积极推动小水电、风电、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多元化、规模化应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改造农村能源利用方式,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加快黑臭水体、入河排污口整治,加强城区排水系统提升和内涝治理,实施南河、白龙江等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确保主要河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Ⅰ类及以上标准。严格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加强废弃农膜、畜禽养殖粪污等面源污染防治,坚决守护土壤环境质量底线。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把利州建成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的幸福家园。

       切实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开展山、水、田、林、湖、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确保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大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严禁招引落地“两高”项目。加快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确保回收利用率达40%以上。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和要求,贯彻到各相关专项规划,包括供水、节水、污水、再生水、雨水防涝、初期雨水治理、城镇防洪、绿道、道路交通、海绵城市等各专项规划。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争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为重点,以资源消耗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机电产品再制造为导向,组织实施一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项目。推进城乡建设中土地、能源、资源等节约利用。

       “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宝轮片区污水收集管网改造、三堆片区污水收集管网改造、宝轮河西片区老旧管网维修、宝轮镇清江幸福家园片区污水干管建设、大石镇老旧管网改造等项目;谋划河西街道污水管网延伸工程项目。

第四节 激活城镇发展内在动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聚焦主责主业,放活用人制度,推行扁平化管理,健全薪酬考核体系,努力实现降成本、降负债、提能力、提效益。推进投融资公司实体化、市场化转型发展。落实“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发挥利坤发展公司、利元产业集团、城乡建设集团、利兴工业集团、文旅投资集团、农业建设集团等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引领作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积极为民营企业松绑除障、降本减负,构建民营企业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和长效服务机制。

第六章 强化城镇现代产业体系

       立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提升产业能级,增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增强就业吸纳能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改善创业就业环境,集聚产业和人口,积极发展城镇经济,探索服务经济新模式,不断优化提升城乡产业结构,夯实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一、坚持工业强区战略

       重点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突出制造业龙头带动作用,巩固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围绕重点产业链,引进培育领军型企业,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协同联动,大幅提升食品饮料、机械电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加快形成“食品饮料、新型建材”两大百亿产业群,构建“2+N”新型工业体系,建成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

       围绕利州区“一区五园”、“一园一主业”的发展定位,推动发展回龙河工业园、大石工业园、宝轮工业园、清江石羊工业园和广元机电产业园可持续发展。坚持创新发展、集约发展、专业发展、绿色发展,推动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向园区集中,引导优质资源配置向园区倾斜。

       强化提升食品饮料产业和机械电子产业两大支柱产业的发发展定位。依托“一区五园”等产业园区,立足吉香居食品、智琪食品等企业技术优势,打造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建成川渝健康火锅食材产业城;立足力源电子、天源机械等产业技术人才优势,开展汽摩、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等配套生产零部件。瞄准西南地区快速增长的输变电设备需求,建设立足川东北、辐射西南的节能环保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

       在已有基础上,稳定发展新能源产业、新型建材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三大优势产业。根据区内自然环境优势,充分利用,发展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努力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电力基地、全省重要的山地风力发电基地。坚持低碳、绿色发展,优化调整建筑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新型、高端建材,推动传统建筑材料向绿色新型建筑材料转型,在新材料建材邻域实现各种用途、上下游加工链的无缝衔接。在电子通信、固废利用、合金、锂电等新兴产业上全力推进,壮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02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0亿元以上,全面建成五大园区,着力构建“2+N”工业产业体系,努力建设两大基地,重点发展两大主导产业,实现上市企业零突破。




6.1 工业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工程

“一区五园”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大石工业园(含泉坝拓展园)

产业定位为食品饮料产业,重点发展软饮料、粮油制品、果蔬制品及乳制品和旅游休闲食品,积极引进1—2个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龙头食品企业入驻园区。

回龙河工业园

产业定位为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发展板材深加工、新型建筑节能装饰材料。

清江石羊工业园

产业定位为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承接成渝地区机械行业产业转移,打造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

广元机电产业园

产业定位为电子产业,重点发展5G通信电子、物联网控制、消费电子、智能家电、汽车电子为主。

宝轮工业园

产业定位为火锅食材产业,重点发展火锅用调味品、各种肉制品、香菇豆皮等绿色食材产品,打造成渝地区生态绿色火锅食材供应基地。

两大主导产业重点项目

食品饮料产业

建成国琛火锅油加工项目、王老吉饮品生产项目,开工建设安格斯牛肉加工、利仁方便自热火锅食品生产、川渝健康火锅食材配套产业园、火锅食材冷链物流、火锅食材生产线、年产2万吨火锅底料和食材生产加工等项目,加快推动云南磨浆农业食品加工、吉香居5万吨泡菜调味品生产、年产3万吨雪梨精深加工、成都宜家食品加工项目、重庆牧哥食品加工项目、川娃子火锅食材加工项目等项目落地建设。

两大主导产业重点项目

机械电子产业

建成隆庆精密制造项目、西奥电梯年产10000台生产线、智汇谷—西部智能产业园区等项目,谋划年产5万件高端钛及钛合金航空精密部件、物联网机器人生产、5G平面光波导(PLC)生产、高精铝材加工、年产3000万只电子元器件、年产2000台小型工业机器人、汽车智能仪器仪表设备生产、家庭娱乐智能设备生产等项目。

三大优势产业重点项目

新能源产业

建成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及综合楼扩建、新源环保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加快建设四川燃气合作项目,加快唐官帽山风电场、大唐七里风电场前期建设,谋划建设天然气发电项目。

新型建材产业

建成年产6万平方米实木整装定制家具生产线建设项目,新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PC)部件生产,谋划建设高精铝材加工、新型墙材生产、玄武纤维加工、中高档木质加工等项目。

其他新兴产业

力争开工建设宝鸡隆庆金属材料生产项目,谋划3D打印材料研发、年产10000km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新材料生产线等项目建设。

       二、繁荣五大支柱性服务业

       康养旅游。以“女皇故里·康养利州品牌为基础,结合利州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核心区。大力发展大健康旅游核心区,重点发展避暑、中医药、温泉、医疗、运动休闲、森林、乡村等生态康养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扩大生态康养、休闲避暑旅游供给。开展文化旅游品牌攻坚、全域旅游拓展行动,争创天府旅游名县。依托中心城区区位优势、西北部山水生态屏障、东部工业遗址、南部现代农业后花园,打造“一心一带四区”的康养旅游新格局。

       商业贸易。作为广元市主城区,也是商贸核心区域,加快调整优化中心城区商贸业态布局,协同推进嘉陵、东坝、万缘等6大标志性商圈加快发展,着力打造1个省级知名商圈。全力推进消费新场景建设,形成一轴三中心三带的消费场景路径布局,打造夜间沿江经济带,推动嘉陵商圈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直播带货、网络销售等新经济业态。按照“一街区一特色、一场景一示范”目标,形成2条各具特色差异化竞争的省级特色街区,力争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具有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消费中心城市。

       现代物流。利用川陕甘结合地区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全面提升物流枢纽能级,规划“一核二通道四中心”现代物流产业空间布局,完善公铁联运集疏运体系,集聚发展国际口岸物流、冷链物流、智能物流,打造国家物流枢纽体系的承载核心区。依托广元铁路综合物流基地,加强与周边县市区的合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促进水、陆、空多重方式物流运输结合发展。持续推进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引进一批大中型物流企业在利州区设立运营中心和区域性分拨中心。

       金融服务。积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担保、资产管理等金融机构,推动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在乡镇村设立分支机构,为农村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持。

       人力资源。围绕建设广元·川陕甘区域中心人力资源市场,主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川陕甘结合部中心战略、产业链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新发展战略,以人才、人力资源支撑广元市乃至川北地区各项战略和规划的实施落实,助力广元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激发内需潜力,有效对接成渝地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将人力资源服务作为创新创业新型载体,构建全链条人才创新创业良好生态,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造广元市乃至川北地区经济发展新引擎,为推动广元高质量发展 提供强有力的内生动力。



6.2 服务业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工程

五大支柱型服务业

康养旅游

建成天曌山旅游度假区、龙潭芳香南山度假区、月坝旅游度假区、菖溪河漂流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紫兰湖滨水运动休闲度假区、荣山生态康养综合体等项目。

商业贸易

建成广元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凤街美食民宿聚集区、澳源体育健身街;加快建设北街特色步行街,打造“东山记忆”消费场景、“沿江夜间经济带”、东坝古堰路特色步行街,新建南河商业综合体、三江新区商业综合体、利州造产品贸易服务中心、火锅食材交易中心、万达凤凰里金街、凤街等项目,培育打造商业贸易集聚区。

现代物流

建成水电五局宝轮仓储物流园区,新建广元铁路物流基地、广元高铁物流园、上西物流园(二期)、农商互联示范区、五月花商务仓储中心、大稻坝冷链物流仓储配送中心、京昆复线荣山超级服务区、回龙河超级服务区等项目,迁建广元火车南站,培育打造现代物流集聚区。谋划建设广元龙潭综合物流园、雪峰客运商贸中心等项目。

金融服务

引进互联网银行,建设金融服务聚集区。

人力资源

建成广元·川陕甘区域中心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建设高技能人才产教融合示范园、劳动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广元市工匠城建设。

四大成长型服务业

科技信息

建成一批5G站点,积极推进天府科技云服务中心、省级火锅食材研发平台、力源电子综合研发项目、泡菜罐装及发酵技术研发、火锅食材保鲜及设备研发、西部智能研究院和实验室等项目建设。

商务会展

加快建设三江新区国际博览会展中心、广元青田侨乡进口商品城、广元大荣新区国际商贸城。

特色餐饮

建成天成音乐广场(烧烤)扩建项目、凤凰里金街特色美食街区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川渝火锅体验中心。

家庭社区

创建“媚娘”家政品牌,培育家政龙头服务企业、家政服务平台。

       三、提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定位及绿色农产品供应、休闲观光体验和生态涵养调节三大功能,统筹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科学编制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提升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构建“5+3”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传统农业提质增效,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地位,发展多元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促进农村经济业态丰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按照“产城一体、三产相融高质高效和建成全省现代城郊型都市农业示范区”目标,高水平创建省、市、区三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资源集聚、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6.3 现代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工程

“5+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绿色果蔬

重点建设精品设施蔬菜生产区、专业商品蔬菜生产区、高山错季蔬菜生产区、伏季水果生产区、食用菌产业区、笋用竹生产区。到2025年,绿色果蔬面积达8万亩、产量16万吨。

生态养殖

以龙潭、荣山、大石、宝轮、白朝、三堆等乡镇为核心,重点发展生猪、肉牛、肉羊、家禽、水产养殖。到2025年,畜牧业产值达10亿元以上,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个以上。

道地

中药材

龙潭、宝轮、河西等南部中低山区重点发展五味子、前胡、当归、金银花、菊花类、川红花、车前草等中药材产业,荣山、大石、三堆、金洞、白朝、嘉陵等北部中高山区重点发展天麻、黄荆、芍药、厚朴、黄柏、茯苓、灵芝、杜仲等中药材产业。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量1万吨。

木本油料

持续打造三堆、宝轮、荣山三个核桃产业强镇,在大石镇、荣山镇等乡镇巩固发展油橄榄0.6万亩。到2025年,木本油料产量力争突破4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四季花卉

打造龙潭芳香南山花卉博览园,夯实龙潭度假区花卉街区、上西西郊印象玫瑰园等花卉产业基础,逐步形成“一心、两翼、四基地”产业格局。到2025年,建成花卉产业基地规模2500亩以上,实现花卉产业综合产值0.13亿元以上。

现代农业种业

加强种子资源保护,深入推进科企合作,实施畜禽种业振兴行动。

现代农业装备

推进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加快补齐水稻机插(播)、油菜机播机收等机械化短板,实现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25年,农机装备总动力达21.2万千瓦。

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

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优势产业为抓手分类推进烘干冷链物流体系,培育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建设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现代农业园区

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利州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省四星级园区、龙潭果蔬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省三星级园区。

市等级现代农业园区

青岭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紫兰湖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巩固提升荣山木本油料现代农业园区、金万果蔬现代农业园区、菖溪河现代农业园区、井田现代农业园区等园区质效。

区级现代农业园区

巩固提升青岭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紫兰湖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等已建园区质效。创建曙光现代农业园区、白朝现代农业园区、金洞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大石粮油+果蔬现代农业园区、工农现代农业园区、荣山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园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

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万亩,包括土地平整、田土型调整,整治排灌渠系、山坪塘、机耕道、生产路,新建蓄水池,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

农产品仓储物流

新建粮食仓储设施和应急配送中心、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储备库退城进郊迁建项目。

第二节 优化就业创新环境

       一、提升科技资源的创新优势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激活高端科教资源。聚焦全市主导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科研院所、企业、产业园区各级研发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创新成果新突破。打造智慧创新平台。加快广元市国家经开区产业化创新平台合作共建,支持宝轮建设川东北工业综合研发服务中心依托优势企业,在5G、轨道交通、智能装备、新能源、新型建材、固废利用等方向,提升现有研发平台创新能力。

       二、健全创业就业服务体系

       按照保基本、可持续、均等化的原则,加强中心城区、乡镇、村三级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实施青年创业创新计划,把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纳入重点扶持对象,充分利用就业专项资金和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农民工创业。打造公共创业就业服务新平台,以创新链集聚人才链,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通过创业就业平台集聚人才、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业活力。推广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模式,探索创新就业创业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全时段、多元化、广覆盖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依托服务登记、线上求助、信息比对等渠道,整合就业重点群体数据库、帮扶台账,准确掌握劳动者的基本信息、就业失业信息、服务培训需求。为劳动者主动提供职业指导介绍、培训推介等四项基本服务,列出服务清单,服务过程紧跟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提供针对性服务。建立动态调整的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机制,及时把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群体,纳入就业援助范围,落实“一对一”就业帮扶,持续给予最大力度的特殊帮扶,对于通过市场化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用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

       三、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引导培训机构围绕食品饮料、机械电子、新能源、新型建材、商业贸易、现代物流等产业,结合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引导企业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等,鼓励企业开展“以工代训”。按照贫困人员“应训尽训”原则,进村入户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式培训,确保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第三节 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提升休闲农业,丰富农旅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提高农旅产业综合承载力,打造农旅融合发展利州样板。提质“利州山珍节”“风情龙潭周”等乡村民俗文化创意节(会),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国家农业公园和休闲农庄。开发康养农业,构建以主题镇和田园综合体为引领、农家乐和民俗村为基础、休闲农庄和度假村为主体、观光采摘园和科技示范园为补充的农业+康养+旅游发展格局。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对本三大优势特色产业及现代种业、农业装备、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扶持。

       擦亮区域公用品牌。坚持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力争认证有机基地面积达到1.2万亩、绿色食品基地8000亩、“三品一标”农产品有效证书60个,新建有机农产品核心示范基地2个。加强龙潭、大石等有机农产品认证基地建设、管护,扩大有机农产品推广认证规模。加强涉农企业在基地建设、技术研发、精深加工、产品营销等环节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借助网络电商平台、重要节会,不断扩大利州香菇、利州橄榄油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大力集成与推广高效栽培模式、高效节水农业模式、绿色生态高效种养模式、生态循环农业、“互联网+”等农业新发展模式。强化种植业数字化技术应用,构建种植业农情监测体系,提升畜禽养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农业“四新”技术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强化新品种培育,加强种子资源保护。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进步。

第七章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互融

第一节 优化城乡要素配置

       一、建设城乡统一要素市场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化改革,根据国家统一部署,逐步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就业壁垒,落实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的制度。完善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市场、统一管理,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统一城乡就业服务内容与标准。

       统筹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民农业农村;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经营组织形式创新,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引导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向农业农村。

       二、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机制为重点,制定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体系和标准,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民监督、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向村镇充分延伸,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办好乡村学校,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实现城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实现共同富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加大农村地区、困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进落实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建立健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协调机制;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机制、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统一城乡的社保制度等。明确政府部门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财政支付制度,健全财力保障机制;建立多元供给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三、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融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进城乡公用设施现代化。统筹规划城乡的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基础设施、广播电视、防洪、垃圾污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推动城乡路网的一体规划设计,畅通城乡交通运输连接,实现县乡村的道路连接,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统筹规划重要的市政公用设施,推动向城市郊区的乡村和规模比较大的中心镇延伸,统筹规划城乡污染物收运处理体系,严防城市的污染上山下乡,因地制宜统筹处理城乡的垃圾污水。建设稳定通畅的供排水系统、能源供应体系,信息网络系统、环境保护系统与防灾减灾系统。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互融,能源供应互融,邮政通信互融,污水和垃圾处理互融。


第二节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定位及绿色农产品供应、休闲观光体验和生态涵养调节三大功能,统筹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科学编制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提升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坚决守住基本农田指标。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着力提高单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证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元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对本市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扶持。

       二、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培育新型流通业态,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大力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鼓励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加快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价格优势的转变。强化农民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短期技术、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三、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运用

       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继续落实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农业装备,完善农产品烘干、仓储、冷链物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总结学习农业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对国家政策规定必须确保的各项公益性服务,要抓紧健全相关机构和队伍,确保必要的经费。


第三节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深入贯彻《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意见》,建立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乡村文化为支撑、改革创新为路径的乡村振兴道路。目标到2025年,五个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美丽中国、美丽四川的广元样板。

       一、品牌富农:构建农业新格局

       利州区地处嘉陵江流域,嘉陵江从利州区南部穿过,北部多山,具有开发农业多功能的自然条件、挖掘农业产业化的市场潜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支撑。深入推进“三区”划定,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积极谋划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划定,实现布局优质化。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扩大利州香菇、利州红栗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品牌标志利益共同体,实现产品品牌化,提升当地农产品竞争力。

       二、科技助农:推动农村产业转型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全区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始终以绿色生态为基本底线,大力推行产业准入退出政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建成覆盖农业生产(供给)主产区的乡镇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点和农业信息站。

       三、生态护农:全面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乡村生态宜居。整体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划体系,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合理布局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持续开展“五清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提升行动,加快建设美丽利州·宜居乡村”。推动文明乡风水平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风”相得益彰。

       四、文明兴农:全面建设美丽乡村

       在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全面推进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带面”转变。重点实施“三大革命”,突出抓好治脏、治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两治理一加强的基本任务。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开展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环境景观综合整治。实施中心村一村一品工程,探索打造一批特色村庄。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件”和“软件”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提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发展特色产业,保持乡镇特色风貌,精心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区。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综合管理,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八章 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

       一、统筹城乡空间规划

       明确空间规划在各类规划中的主导地位,加强规划衔接,妥善处理“三区三线”之间的关系,形成合力,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加强规划纲要的指导作用,建立规范的规划立项审批制度,编制实施好专项规划,明确专项领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形成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统一完整的空间规划体系。

       统筹城镇合理建设。将秀美的山水风光、深厚的历史人文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城镇建设,在老城区有序实施城镇修补和有机更新,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延续城镇历史文脉。加强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镇建筑布局,强化对影响城镇空间形态和特色的关键区域的引导,协调城镇景观风貌,体现城镇地域特征和时代风貌,提升城镇品位。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发展,大力推动绿色城镇建设,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加强特色文化城镇和绿色城镇建设

       着力挖掘武则天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和川北名俗文化,重塑“古利州八景”,将秀美的山水风光、深厚的历史人文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城镇建设,形成鲜明的城镇特色和个性,打造文化浓郁、地域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尊重城镇的空间发展格局和山水脉络,推动城镇建设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在老城区有序实施城镇修补和有机更新,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延续城镇历史文脉。加强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镇建筑布局,强化对影响城镇空间形态和特色的关键区域的引导,协调城镇景观风貌,体现城镇地域特征和时代风貌,提升城镇品位。推进地区传统建筑保护技术和管理创新,构建完整的城镇文化符号体系。实施城镇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特色化审查制度。

       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发展,大力推动绿色城镇建设,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新增产能。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体系,推动分布式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多元化、规模化应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完善推广体系,落实认证制度,推动建筑工业化。完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加强城镇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改善城镇空气质量。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地表水水质,保护地下水水质。积极推进城镇绿化和生态园林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大对山水、森林、河流和湿地的保护力度,严格执行城镇绿线和蓝线管理制度。优化城镇绿地布局,建设湿地公园、山体公园等生态休闲公园,构建绿道系统,实现城镇内外绿地连接贯通。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常态化,形成整洁、优美、文明的城镇人居环境。

       三、提高城镇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城镇消防、人防、防洪、排水防涝、地质灾害防治和抗震等防灾减灾设施和救援救助能力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应急管理体系、治安防控体系、消防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城镇建筑灾害设防标准,保障经济社会正常安全运行。依托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操场、人防疏散基地等设施,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配备相应的标志标识和基础服务设施,强化公共建筑物和设施的应急避险功能。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体系,加强应急管理体系、治安防控体系、消防安全体系建设。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和救灾应急联动机制,强化行政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城镇安全监管,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救灾救援队伍。开展市民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教育,发挥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四、创新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

       创新城镇社会治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健立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机制。创新城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式,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合理设置各级城镇管理执法机构,建立城镇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推进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和责任主体,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完善城镇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健街道、乡镇和社区管理网络,科学划分网络单元,将城镇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管理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水平。

       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区依法成立社区业主委员会,大力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和互助性社会组织,引导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服务。加强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基层治理行动框架,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按照“一社区一服务站”设置社区专业服务机构,将各部门的社区工作站点统一纳入社区服务站整合利用,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第二节 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一、提升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围绕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新村建设目标,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坚持“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重新审视区域新村建设规划,结合幸福美丽新村、易地扶贫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优化村落和人口布局。推行“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规划理念,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科学规划建设新村聚居点,保持“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和农村风貌。加快旧村落改造提升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动现有村庄的改造提升,大力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院落民居,突显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色。依法加强规划管理,规范乡村建设秩序。加强乡(镇)村干部培训,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支持特色乡村规划建设。

       二、夯实农村发展产业基础

       实施产业提升行动,推进产村融合、多业并举,夯实幸福美丽新村发展支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嘉陵江河谷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助农增收支柱产业,以龙头产品品牌建设为带动,加快发展绿色果蔬、生态养殖、道地中药材、木本油料、四季花卉、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资源集聚、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就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积极推广“互联网+”模式,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网店“特色中国·利州馆”上线运营。发挥新村淳朴民风、环境优美等优势,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康养产业,创建一批特色旅游路线和一批乡村旅游精品产品,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三、加强农村环境治理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整治,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沼气工程,开展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完善农村“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输、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逐步实现农村垃圾无害化和生态化处理。科学选择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分片建设或者分散独立建设等不同方式,加快污水处理设施与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农村地区污水处理水平。实施村庄绿化和环境美化行动,深入开展村庄院落环境整治,带动农户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切实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加强村庄民居特色风貌塑造,在农村危房改造中,强化区域建筑风貌示范和引导,大力提升农村环境品质。

第九章 完善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履行政府职责,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责任明确、分类指导、高效协调的规划实施机制。

完善人口信息管理利用制度。积极配合全省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分类完善职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计生等信息,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加快实行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的制度,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

       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科学修编空间规划,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加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管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安排实行指标配置与具体项目相挂钩。适当提高工业项目容积率,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强化开发区新建工业项目供地标准,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不符合规定要求的,限制供地。

       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对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调查摸底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依法维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在国家批准试点改革的前提下,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审查,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数量。认真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强和完善基本农田管理,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积极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确保实现耕地进出平衡目标。

第十章 保障措施

       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着力强化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的供给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夯实规划落地、做实要素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第一节 健全组织领导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城镇化工作与城乡融合发展作出的系列新部署、新要求,调整成立利州区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组成人员和单位。注重城乡双向互济、合理流动、融合发展。更好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保持各部门间顺畅对接,统筹协调解决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健全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机制,确保工作部署到位、规划落实到位、实际措施到位。区政府将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突破口,制定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各项举措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加强规划实施协调,发改部门负责推进规划日常事务,统筹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乡镇(街道)建立相应领导协调机构,制定本地区具体工作方案,切实抓好试点各项工作。建立健全人口、城镇开发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统计指标体系,强化对试点效果的统计分析,明确各部门任务分工,共同推进规划实施。

第二节 强化规划统筹

       明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各类规划中的主导地位,加强规划衔接,妥善处理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形成合力,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加强规划纲要的指导作用,建立规范的规划立项审批制度,编制实施好专项规划,明确专项领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形成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统一完整的规划体系。


第三节 深化资金要素保障

       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鼓励和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资扩股,推广应收账款融资、知识产权融资等创新金融产品。指导企业有序拓展直接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企业直接上市融资。继续做大产业基金。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促进小微企业融资规模明显增长,融资结构更加优化,融资成本有所下降,实现“增量、降价、提质、扩面”。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绿色金融创新。


第四节 优化人口要素保障

       不断壮大各类人才队伍。按照创新规律培育、引进人才,按照市场规律配置、激励人才,完善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流动、激励等机制和配套政策,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加强产业领军人才和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支持企业柔性引进人才,鼓励大中院校毕业生就地工作。实施党政人才学历提升计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计划、基层治理人才支撑专项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领航计划,持续实施“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鼓励成渝等地高层次人才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在利州区开展创新创业及技术服务,实现人才柔性招引。优化整合各类人才评选计划,完善有突出贡献人才、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等各层次评选机制,推动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本质。加快推进利州区人才综合体项目建设,优化人才服务。积极探索“人才+项目”等新模式,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第五节 量化土地要素保障

       加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力度。实施城乡土地统一调查、统一规划、统一整治、统一登记。统筹建设与保护、近期与远期平衡关系,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科学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建立健全城乡建设用地供应三年滚动计划。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入市,着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坚持“土地跟着项目走”,实施全区建设用地指标统筹平衡。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工业企业全生命周期弹性供地制度,建立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探索土地用途兼容复合利用有效途径,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落实国家配套的税费调节机制。


第六节 提高决策科学水平

       提高公众参与水平,政策制定全过程积极引导公众的广泛参与,构建完善的科学决策机制。基于“多规合一”建设利州区智慧信息平台,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决策支持,落实重大决策的社会公示、公众听证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提高决策科学水平。


名词解释


1.“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

2.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互联网+:指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本质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4.三区三线:“三区”是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三线”分别对应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5.一核两翼:“一核”是中心城区为发展核心区,“两翼”是围绕三江新区和东部片区协同发展的东扩、西进发展翼。

6.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7.双减: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8.一场一馆一池: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池。

9.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0.“2+N”新型工业体系:2”指两大主导产业,即食品饮料、机械电子;“N”指特色优势产业,即新能源、新型建材、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11.一区五园:一区是中心城区核心区,五园是回龙河工业园、大石工业园、宝轮工业园、清江石羊工业园和广元机电产业园。

12.一心一带四区:“一心”是全市文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一带”是环中心城区文旅经济带,“四区”是西南部生态康养度假区、西北部山水生态休闲区、南部康养度假旅游区、东部工业遗址文旅休闲区。

13.“5+3农业产业体系:5指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即绿色果蔬、生态养殖、道地中药材、木本油料、四季花卉;3”指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即现代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烘干冷链物流。

14.海绵城市: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5.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16.农业“四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引领、新模式探索、新材料应用。

17.五个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18.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19.五清行动:清河、清渠、清沟、清路、清院。

20.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提升行动: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提升行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升行动、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行动、实施面源污染治理提升行动、实施村容村貌整体提升行动。

21.三大革命: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

22.古利州八景:“九峰排戟”、“雪峰樵歌”、“金轮潭碧”、“丙穴潜鱼”、“南渡孤舟”、“乌奴宝顶”、“宝峰月夜”、“金山夕照”。

结果反馈:

《广元市利州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

(一)征求意见概况

按照利州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部署,利州区发展和改革局牵头编制了《广元市利州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公告时间为:2022年8月29日至9月28日(共30天),在广元市利州区人民政府网站上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现公开征求意见时间已截止。

(二)意见征集结果

在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期间内,未收到意见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帮助说明
Copyright 2013 www.lzq.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广元市利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部分图片提供:赵辉
   网站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川公网安备号 51080202000001号
联系电话:0839-3262313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20014 蜀ICP备08108490号-1
智能问答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