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端预防强建链。联合信访、司法、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劳动纠纷风险预警机制。针对建筑、餐饮、制造等劳动纠纷高发行业,提供“法律体检”服务,组织仲裁员、调解员等专业人员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用工风险评估和法律指导,帮助企业规范用工管理。累计排查企业480家次,发现并整改风险隐患650余处。
(二)中端化解聚效能。推行调解“3+1”模式,坚持“受理先调解、立案再调解、庭审三调解、调解不成再裁决”,反复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协调,确保调解务实高效。创新“调裁援”一体化机制,联合司法部门推动调解、仲裁、法律援助无缝衔接,累计通过该机制成功调解争议69件。
(三)后端服务暖人心。设立“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对涉及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特殊群体案件实行“快立、快审、快结”。推行“流动仲裁庭”制度,将仲裁庭搬到工业园区、乡镇(街道),累计开展流动仲裁庭7次,为劳动者挽回损失30余万元。同时,推行“劳动维权+就业帮扶”新模式,对调解仲裁中失业的劳动者,依托就业服务机构提供“一对一”就业指导,帮助劳动者实现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