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强服务矩阵,织密就业保障网络。聚焦乡村劳动力就业需求,构建“国有劳务公司+乡镇劳务专合社+村(社区)劳务经纪人”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实现全区覆盖。推广“蜀我·会找活”数智化平台,吸引14个劳务专合社、1200余家用工主体、160余名劳务经纪人及3.2万余名社员入驻,累计完成劳务对接4000余人次。打造嘉陵街道大华社区等7个“利就业”驿站,推进南河、雪峰等3个零工市场提档升级,构建“家门口就业站+15分钟服务圈”。依托社区阵地培育“巧娘手工坊”等5个就业帮扶工坊,带动1300余名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
(二)推动服务下沉,畅通便民办事渠道。构建人社服务网络,实现14个乡镇(街道)、152个村(社区)及3个示范小区业务联网通办,达成“地域全覆盖”。梳理区级经办事项139项,精准赋权乡镇(街道)60项、村(社区)41项,推动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提升基层服务承载力,实现“业务全覆盖”。优化“城区一刻钟、乡村五公里”人社服务圈,将办事窗口延伸至群众生活场景,缩短办事时空距离,构建全域贯通、便捷可及的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对象全覆盖”。
(三)革新服务举措,提升助企惠民效能。完善人社助企服务专员机制,动态调整89名人社干部“一对一”“一对多”结对联系568家企业,全覆盖发放《2025年度助企惠民政策明白卡》,累计服务企业1075人次,收集问题建议50余条,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设立“企业退休一件事”专窗,推进“互联网+社保”转型,网厅办件量达2.5万余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劳动纠纷化解机制,在14个乡镇建成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常态开展“流动仲裁庭”活动,案件到期结案率100%、调解率67%,有效维护乡村劳动关系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