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织密监测“摸排网”。建立发现、识别、监测“三个主动”机制,理顺部门联动、主动摸排、自主申报3条数据收集路径,整合儿童主任、网格员等7类工作力量,通过“大数据+铁脚板”方式加强流动儿童监测摸排和动态管理。收集流动儿童数据3.86万条,核实比对暂住人口登记、异地参保等5类数据5.39万条,动态更新管理405人,确保信息要素齐全、服务对象精准。
(二)撑好关爱“暖心伞”。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等6类具体事项,制定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基础清单,为不同年龄段儿童提供教育、医疗、健康管理等22项基本公共服务。聚焦安全、成长、融入3个维度,面向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开展安全自护引导、家庭正向教养、城市(社区)融入等7类关爱服务活动42场,确保服务内容同等享有、对象全覆盖。
(三)夯实救助“保护墙”。聚焦家庭生活困难、监护缺失等6类流动儿童,建立重点关爱服务对象个人档案17人,参照困境儿童管理。围绕监护、生理、心理3类风险和监护状况、成长环境等4个指标,分别开展风险等级评估和监护人监护能力评估15人,按照评估等级分层分类落实监护指导、心理咨询、转介等5类救助保护措施,服务20人次,确保救助保护早介入、早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