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均等化”上持续用力。优化服务资源配置,向薄弱区域、重点人群倾斜,确保服务项目公平覆盖每一位目标人群。持续提升流动人口、脱贫人口、残疾人等群体的服务可及性和感受度,坚决守住健康公平底线。全区累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56.39万份,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83.73%。
(二)在“精准化”上狠下功夫。依托健康档案和信息化手段,深化重点人群(孕产妇、0-6岁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推动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跃升。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履约责任,丰富服务内涵,让签约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截至目前,全区常住人口签约率达83.35%,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5.48%。
(三)在“协同化”上寻求突破。强化基本公卫与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的衔接融通,探索“医防管”融合服务新模式。加强部门间协作,推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融入社区治理、校园教育等场景,构建大健康治理格局。建立市区“两病”信息推送机制,上半年推送“两病”信息647条,纳入管理38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