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基建补短板。紧扣教育资源供需变化,实施“一校一策”改造升级计划。针对城区学位紧张问题,通过改、扩建教学楼等方式挖潜扩容,年内累计改、扩建设学校3所,新增学位510个。按照“高于现有标准”原则配置设施,每所学校均配套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其中10所学校建成创客空间等现代化教学场所,硬件条件全面达标,有效解决“入学难”“大班额”问题。
(二)优师资促均衡。建立“城区带乡村、强校带弱校”帮扶机制,每年选派骨干教师组建“流动教学团队”到薄弱学校开展示范课与教研指导。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现城乡教师编制统筹调配,年度跨区域、跨校交流教师占比达10%,并完善激励政策,鼓励优秀教师赴农村学校任教,推动优质师资由“集中化”配置向“均衡化”发展转变。
(三)重特色育新人。鼓励学校结合地域文化和学生需求打造差异化品牌。城区学校重点发展机器人、编程等科技课程,农村校依托自然资源开发农耕体验、生态观察等实践项目,全市共培育艺术特色校13所、体育传统校19所,形成“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格局,让学生在多样化发展中提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