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岗位开发,精准对接需求。组织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对全村的脱贫劳动力、低保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入户调查,建立包含年龄、技能特长等要素的劳动力台账。结合乡村发展实际需求,针对农村资产管理、护林防火等公益性岗位,重点向脱贫户、监测对象及低收入群体倾斜,通过村民评议制度帮助14名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二)聚焦责任管理,提升工作效能。建立“日常考勤+定期检查+群众监督”的管理制度,统一配备考勤登记表。由包村领导和干部采取随机抽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人员在岗履职情况,对履行不力者及时调整,确保落实岗位职责,发挥应有作用。定期开展“灭火器材使用与维护”“垃圾分类处理”等针对性培训,提升岗位人员服务能力。
(三)健全考核机制,规范岗位管理。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权一致”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将岗位职责细化为具体量化的考核指标,明确环境卫生岗责任区域和工作标准,切实做到公益性岗位人员依法使用和规范管理,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