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筑基,锻造监测铁军。引进2名研究生,建立“研究生引领、本科生为主体”的技术梯队,11名监测人员持证上岗,专业技术人员占比45.5%以上,持证监测项目扩容至66项,涵盖水质、废气、噪声等领域,承担辖区监测任务70%以上,实现从“基础监测”到“主要要素监测”的华丽转变。
(二)装备革新,智能武装监测。建设616平方米现代化实验室,配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等85台(套)高精设备,利用环境监测等数据平台,实现从样品采集到报告生成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数据准确率达100%,“智能监测”效率提升至80%以上。
(三)完善网络,实现全域覆盖。运维保障7个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市城区空气中6类污染物以及南河等水体中9类污染物,覆盖饮用水源、河长制断面、黑臭水体等全域场景,成功构建区域环境决策“数据中枢”。今年以来,开展环境监测16次,出具监测报告15份,分析数据3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