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集“慈善心愿”。按重点群体聚集点、困难群众聚居点划分2个区域,先行探索建立“心愿清单”,内设助幼、助学、助医、助困4个慈善帮扶类目,细化收集心理辅导、圆梦助学、爱心助幼等10余项“心愿事项”,实行“5日内分类定项、10日内联系办理”管理。
(二)聚拢“慈善资源”。针对救助需求大、特殊群体多等社区,设立“社区慈善基金”,整合社会多方力量,积极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自治共治,同步链接2家爱心企业加入慈善供给,协调活动型捐款、靶向型捐款等2类捐款,专供保障慈善资金。今年以来,募集吸收超10万元慈善资金。
(三)实施“慈善项目”。链接志愿者5人服务慈善项目,实施“明眸关爱”“逐梦计划”等3个主题系列微慈善项目,动态调配心理治疗师团队、眼科专家等2类团队支援专业需求,采取“分阶段跟踪反馈”“按需求实时调整”等3种方式问效管理项目。2024以来,慈善救助服务100余人次,减负民政兜底救助投入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