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专协同+智慧管控”织密全域排查网络。创新“隐患点+风险区”双清单管理模式,组建专业队伍与基层网格员联动专班,落实“3人1屋”包保责任,采取“群专、人技、点面结合”的方式,对高陡边坡、临崖工地等15处风险区开展“地毯式”筛查,实时更新隐患数据,分类标注风险等级、威胁对象、防灾责任人等5项信息,累计更新数据43条。
(二)“平战一体+靶向响应”提升应急处置效能。创新“桌面推演+实战演练”双推进保障模式,充分发动志愿者“第一响应”力量,组建“隐患排查先锋队”“转移安置服务队”等2支专业化队伍,召开地质灾害紧急避险和防治措施专项培训会2次,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2场,紧急疏散响应时效提升30%以上,应急处置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三)“转移安置+民生保障”筑牢长效防治根基。创新“避险搬迁+工程治理”双轨道整治模式,编制“应搬、愿搬”户动态数据库,开展安置点地质安全“背靠背”评估,确保搬迁选址“零风险”“搬出一户、可落地一户”。扎实开展群众安置区服务工作,引导群众开展邻里互助活动,确保妥善安置、有序管理,累计发放转移安置补偿2户共7万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167户共6.2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