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用资源做“加法”。依靠街道(小区)原有植被等自然资源禀赋,通过建、修、改等方式因地制宜的打造沿街花园、小区绿地,给居民提供日常驻足休息的城市景色、小区特色,让绿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二是用节能做“减法”。在上西、东坝、嘉陵、南河等4个街道89个小区进行海绵化改造,通过透水混凝土、透水砖雨水花园和下沉绿地对雨水进行调蓄,回收利用用于小区绿化、清洁等日常,建设会“呼吸”的绿色小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浪费。截至目前,已完工60%。
三是用科技做“乘法”。注重培养“土专家”,引导本土企业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将科研、生产、运用紧密结合,构建一体化海绵产业,目前已有环保型透水材料、环保检查井、改良介质土、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备等本土海绵产业企业5家,年产值约1亿元,形成绿色低碳海绵产业新业态。
四是用环保做“除法”。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同时,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实现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