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响应速度“快”,优化救助流程。统筹力量,加强调配,优化服务供给,主动配合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门优化简化救助流程,打造出一条便捷高效的绿色救助通道。在市区范围内形成“30分钟救助圈”,对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确保在30分钟内响应处置。充分发挥“兜底线,救急难”作用,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二是三级网络“通”,强化重点排查。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区 、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救助服务网,突出重点时段,在夜间、降温时段、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节假日等特殊时间节点加大巡查频次。突出重点场所,对车站码头、繁华街道、地下通道、桥梁涵洞、废弃房屋、在建工地等流浪乞讨人员容易集中的地段加大巡查力度。
三是分类救助“实”,提升救助水平。深入推行分类救助模式,对发现的遗弃婴儿由公安部门按程序送儿童福利院养育;对身份信息明确、有自主行为能力且自愿返乡的,购买车票让其尽早返乡;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协同相关部门及时查找、联系其家人,安排专人护送其安全返乡;对危重病人、精神病患者等,及时送至定点医院进行医疗救治;对智力障碍者、查找不到户籍或临时无法返乡的,实行保护性救助,发现一个、救助一个,同时适当延长救助时限,并妥善安置;对务工不着、疫情滞留等遭遇突发性、紧迫性困难、生活陷入困境的人员,提供应急性、过渡性生活保障,协调有关部门提供心理辅导、法律援助、就业咨询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