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凝心聚力、超常付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民生导向,坚持改革攻坚、依法治理、严控风险,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各项重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各项工作在全省领先,位居全市前列。
一、卫生计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分级诊疗制度全域实施。健全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设,辖区8所医院实现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县域内就诊率达96%,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就医新格局初步形成。
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三家公立医院积极开展薪酬制度改革试点。
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全区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的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网上采购、货款集中支付达到“四个100%”。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顺利推进。13大类43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签约率和签约服务质量,常住人口签约355721人,签约率达63.61%;重点人群签约146695人,签约率达78.34%。
健全综合监管制度。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案件稽核评审质量走在全省前列。所有医疗机构全部接入“四川省医疗三监管”平台,辖区内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综合监管覆盖率达100%。
二、卫生计生事业跨越发展
卫生资源大幅增加。截止2020年底,辖区现有医疗卫生机构641家,其中,公共卫生机构4所(区疾控中心1所、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执法大队1所、妇幼保健站1所、公共卫生指导中心1所),区级医疗机构3个(区第一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村卫生室18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家,民营医疗机构12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中医备案诊所)410个。核准病床24715张,每千常住人口4.4张。有卫生技术人员3304人,执业(助理)医师1493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47人;注册护士1811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1.92人。乡村医生203人。
人才工作成绩突出。每千常住人口卫技人员数、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等主要指标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全科医生从零增加到119人。全区专业技术人员(含临聘)2232人,中高级职称达664人,占比30%,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中高级职称人数比“十二五”末大幅增长。
持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选好用好干部,树立典型示范引领。近年来,共评选出2名四川省名中医,14名广元市名医、30名“十佳护士”、100名优秀护士,20名首届利州好医生、4名利州区第六届“科技拔尖人才”、20名利州区行业名人,嘉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马丽获得全国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竞赛“社区护理一等奖”和“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健康扶贫成效明显。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全面落实“两保三基金三救助”、“先诊疗后结算”和“一站式”报销服务流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健康档案建档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均达100%,“三个一批”集中救治2300余人,全部或部分恢复劳动力1200余人,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出均控制在10%以内,县域外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出控制在可承担范围内。
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积极探索建立人口信息多元采集机制,全区211个村(居)实行手持移动终端进行信息直报,覆盖面达100%,全员人口信息平台质量全面提升。建成利州区远程诊疗“一平台、三中心”,建成12家数字化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价级别三级机构2家。县级医疗机构2星数字化医院2家,基层医疗机构二星基层数字化医院8家、市精神卫生中心达到三星级标准,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费用、村卫生室门诊费用与医保平台中心实现直接结算。创建为“四川省医疗信息化应用示范县”。
中医药事业实现跨越发展。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并完成国家复审,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成中医综合服务区、能够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95%以上村卫生室能够开展4类以上的中医药技术方法,老年人和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目标人群覆盖率分别56%、64%,完成全国第四次中医药资源普查工作任务,普查覆盖我区所有乡镇,采集中药样标500多种,制作药材标本3000多份,完成26块样地制作和植物分布调查。1人获评第五批四川省名中医,1人被评为第六批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康养产业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大力整合各方资源,探索建立“养、医、护”三位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荣山镇卫生院整合荣山镇敬老院、上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利州区彩虹养老中心”、区第一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设立老年科,共设置养老床位1000余张,开展居家养老医疗签约服务、开设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年服务老年人5000余人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总投入4.9亿元,新建区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医技综合楼以及区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改造提升5所乡镇卫生院,3家乡镇卫生院建成国家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建成4家城市社区医院,新建或改扩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50个(贫困村卫生室59个),添置各类医疗设备1360台。
三、卫生计生服务提质增效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深入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按照依法依规、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有序规范、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原则,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抗疫斗争中,把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院感防控、建立免疫屏障、医疗救治作为重点任务,经过全区上下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区未发生一例感染病例。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7家,核酸检测实验室数量排全市第一。全区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
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补助标准从15元提高到45元,服务项目从9类41项扩大到12类45项。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 365.77/10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无甲类及按甲类管理传染病报告,无传染病暴发疫情。艾滋病新发感染数、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乙肝发病率持续下降。碘缺乏病、地氟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精神卫生中心列为全省6家区域精神卫生中心,覆盖巴中、达州、广元三市。切实加强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建设,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辖区内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妇幼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层妇幼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妇幼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饮用水卫生监测实现乡镇全覆盖,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持续改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扎实开展,卫生计生执法监督不断强化。
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三年行动”、“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城市社区医院创建活动”、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扎实开展。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部位规范化建设取得成效。医疗质量监督管理持续加强,在区第一人民医院建成国家肿瘤微创治疗示范中心、区域眼科治疗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建成省、市级重点专科18个。建成4家城市社区医院、10个“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1个“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个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乙等综合医院标准, 150个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和远程医疗服务,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
计生服务管理扎实推进。平稳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整合基本完成,2016-2020年,我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6.46‰、6.27‰、5.7‰、5.01‰、3.02‰,符合政策生育率分别为99.94%、99.72%、99.8%、99.89%、99.87%。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推进实施特殊家庭住院护理补贴保险制度。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不断优化,流动人口户籍地、现居住地“双向管理”职责落实到位。成功创建新一轮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和省级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示范单位,获得全省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工作先进集体。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考核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
第二节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发展,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求,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十四五”时期将是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期,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紧密合作期,全区经济发展水平必将得到极大的提升,统筹当前疫情防控和医疗卫生长远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期,卫生健康事业也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全区卫生健康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速形成新的行业优势,快速提高医疗卫生和医养产业竞争力,构建“医在利州”区域临床医疗高地核心区,“养在利州”区域康养产业高地核心区,“预防为主”区域公共卫生高地核心区,“兴医兴药”区域中医药发展高地核心区,推动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使我区卫生健康资源配置建立起适应新常态经济特征的卫生健康服务功能定位。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卫生健康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的重要阶段,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落地实施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新的机遇。首先,改革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主要任务,必将推动我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机构布局调整;其次改革指向改善卫生健康机构的运行机制,必将推动我区卫生健康机构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再次改革强调政府责任,必将促进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普遍关注与支持。最后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体制,各级政府在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上的投入力度,必将推动各级医疗机构的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我国将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健康服务业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将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新的拓展空间。
到2025年,四川将实施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将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推进医、教、研、防、管融合发展,坚持中西并重,强化疫情监测、决策指挥、应急处置和重大科研等能力,提高平战转换能力,将在短时间内提升基层医疗机构防控能力。
《广元市利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利州”建设,这是区委、区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将为卫生健康事业加快发展提供难得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我区存在卫生资源总体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较低。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差距较大,城市卫生资源的配置和调整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城乡不同区域内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和配置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城市中心区域资源高度集中,功能重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及规划设置滞后于区域内居民健康服务需求,“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当前卫生健康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卫生健康需求与高水平医疗服务的供应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医患关系不和谐,医患矛盾、医患纠纷,甚至医患冲突,是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缺乏有效监督,过度医疗现象存在,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虽然随着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居民的看病就医负担有所减轻,但由于财政对医疗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依然偏低,在当前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医疗卫生支出由个人承担较大份额的格局也必然会抑制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我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递增,由此导致老年疾病增多,医疗负担增加。人口老龄化也考验着我区老年医学和康复体系的能力和水平,到目前为止,我区尚无一所专业化的老年病医院,社区康复病床配置不足。
公共卫生形势依然严峻。自2019年以来,我们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尽管我们均已成功应对,但居安思危,必须从体系建设入手,建立起疾病控制、医疗救治、突发事件应对的联动机制,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源准备、组织准备和制度准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利州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放在利州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思考和谋划,以发展规划引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健康政策,保障卫生健康事业与我区国民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把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研究区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全面总结我区“十三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认真分析当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持续推进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任务,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卫生行业新形象,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能级,为居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卫生健康服务,构建“医在利州”区域临床医疗高地核心区,“养在利州”区域康养产业高地核心区,“预防为主”区域公共卫生高地核心区,“兴医兴药”区域中医药发展高地核心区,推动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原则
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升医疗技术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推动人人享有,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注重人民群众享有服务的感受和实效。
二、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
统筹推进城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三、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原则
优化突出资源配置优化和分级诊疗,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与信息化建设,注重影响健康的重大因素,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慢病防控,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
四、坚持开放发展,促进内外合作
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健康服务业国内国外合作,开放发展,推动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
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加快多元化办医格局。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促进公平公正。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区疾控中心达到二级甲等疾控机构,宝轮镇卫生院、三堆镇卫生院、大石镇卫生院、荣山镇卫生院建设成为利州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区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乙等中医专科医院标准,区第二人民医院、广元宝轮二医院、广元湘康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嘉陵、雪峰、上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二级乙等医院标准。到2025年,建成覆盖60%一级诊疗科目的区级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推进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建设。到2025年,依据常住人口数,在南河、万缘、河西、东坝、宝轮、大荣新区等地,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8张床位规划设置6所民营医院,其中东坝、宝轮、大荣新区新设置的民营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超过国内同类地区的平均水平。
二、主要健康目标
(一)到202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78.3 岁。
(二)到2025年,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
(三)到202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 6.5‰以下。
(四)到2025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 15/10万以下。
(五)到2025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在2020年下降10%。
(六)到2025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89.5%。
三、具体发展目标
——综合医院提水平,专科医院增数量,社会办医大发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能力、扩功能、重达标。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基础、扩覆盖、提水平。
——卫生健康投入增总量、调结构。
——卫生健康人力资源增数量、调结构、提素质。
——扩展公共卫生项目和覆盖面,提升医疗服务利用率。
——发展健康服务业,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多元化需求。
——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发病、延长寿命。
——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专栏2 “十四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指标
分类
|
序号
|
指标名称
|
现状
(2020年)
|
目标
(2025年)
|
健康水平
|
1
|
人均期望寿命(岁)
|
76.6
|
78.3
|
2
|
婴儿死亡率(‰)
|
2.01
|
5‰
|
3
|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
0
|
18/10
|
4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2.81
|
6‰
|
卫生资源配置
|
5
|
每千常住人口卫技人员数(人)
|
6.0
|
|
6
|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2.5
|
3.0
|
7
|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
3.0
|
|
8
|
每万人口疾病控制人员数(人)
|
1.2
|
|
9
|
每万人口妇幼保健人员数(人)
|
1
|
≥1.2
|
10
|
每万人口卫生监督人员数(人)
|
1
|
≥1.2
|
11
|
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张)
|
4.92
|
≥5.2
|
12
|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
2.5
|
|
医疗服务
|
13
|
床位使用率(%)
|
70
|
≥75
|
14
|
平均住院天数(天)
|
18
|
≥17
|
15
|
县域内就诊率(%)
|
95
|
≧96.5
|
16
|
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
|
85
|
≥90
|
医疗保障
|
17
|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
|
30
|
<30
|
18
|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医保基金支付比例(%)
|
-
|
75左右
|
疾病防控
|
19
|
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万)
|
450
|
365.77
|
20
|
免疫规划接种率(%)
|
98
|
≧98
|
21
|
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
|
94.52
|
≥90
|
22
|
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发现率(%)
|
77
|
75
|
23
|
肺结核发病率率(/10万)
|
72.04
|
≤58
|
24
|
高血压患者管理率(%)
|
91.94
|
80
|
25
|
糖尿病患者管理率(%)
|
90.97
|
70
|
26
|
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
|
98.69
|
≥80
|
综合监督
|
27
|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率(%)
|
100
|
100
|
28
|
日供1000立方米以上的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监督覆盖率(%)
|
100
|
100
|
妇幼健康
|
29
|
3 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
96.85
|
≧98
|
30
|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
96.48
|
≧98
|
31
|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
100
|
≧99.5
|
32
|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
|
100
|
≥99
|
计划生育
|
33
|
总人口发展目标(万人)
|
60
|
80
|
34
|
总和生育率(‰)
|
|
左右
|
35
|
出生人口性别比
|
|
以内
|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用,深入推进分级诊疗,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深入实施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提升医防协同水平,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实施健康守护工程,坚持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入推进健康利州行动,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所有政策全过程各环节。
第一节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健康利州建设,进一步健全部门间、区域间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一、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加快理顺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专业能力,加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力度,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快速检测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综合救治能力。全面推动区疾控中心迁建项目和利州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储备库房项目建设,完善区疾控中心职能设置,提升区疾控中心能力建设,强化其技术、能力、人才储备,到2025年把疾控中心建成一所集应急调度、生物监测、慢病防治、环境监测、科研教学等功能的综合性二级甲等疾控机构,建成具备开展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肠道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常见病原体的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等能力的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稳定基层疾控队伍,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和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提升传染病检测能力,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全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深入实施健康守护工程,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加快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及救治能力提升等14个项目建设,巩固深化疫情防控成果。实施服务体系完善行动,启动区人民医院、南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区中医医院医技综合楼、区第一人民医院科教综合楼,完成区疾控中心迁建。实施医疗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区中医医院创建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湘康医院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区疾控中心创建为二级甲等疾控机构。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行动,建成以川产道地药材为核心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示范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打造高水平医疗健康服务区。
三、实施健康利州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健全健康教育制度,强化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综合防控,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广泛开展健康促进行动,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100%乡镇(街道)。倡导和促进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多渠道开展健康科普和健康传播活动,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健康知识。推进控烟履约,大力开展烟草控制大众传播活动、控制烟草促销活动,提高戒烟干预能力,全面推进重点场所无烟单位创建工作。以全民健康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全民身体素质提升行动计划、食在利州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行动计划、重大疾病科学防治行动计划、中医药传承创新普及行动计划、贫困人群健康扶持行动计划、全民健康保障完善行动计划、绿色健康环境建设行动计划、公共安全环境营造行动计划、健康城乡建设推进行动计划、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行动计划等16个具体行动为重点稳步实施健康利州行动。
四、健全食品安全与环境监测。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追朔体系,建立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物监测与报告网络,建立医院信息系统与食源性疾病信息的报告系统与互动机制,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重点做好区疾控中心食品检测能力建设。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构建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规范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与调查处理工作,认真组织查处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到2025年,全区饮用水卫生监测乡镇全覆盖。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水质检测能力,区疾控中心具备水质常规指标的检测能力。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监测体系,逐步增加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点,建立全区覆盖网络。深入开展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与防护农用地土壤质量对人群健康影响调查等工作。
五、强化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进一步完善重点人群首诊发现的长效机制和追踪建档制度,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升全民健康意识,确保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全覆盖。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指导,公立医院为支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整合并逐步扩展现有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工作,建立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和营养监测系统。结合居民健康档案和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综合利用,为政府制定和调整相关工作策略,评价防控工作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筛查与干预。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逐步实现慢性病的规范化诊治和康复。加强慢性病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的交流与合作。
六、推进重点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夯实预防接种等基础性工作,指导基层建设规范化免疫接种门诊,加强疫苗和冷库管理,确保接种安全。到2025年,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8 %以上。每年不定期开展对辖区各医疗机构(含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医务人员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和督导至少1次,全区疫情报告网络做到了全覆盖,对辖区疫情做到24小时监控,对发现的传染病按相关要求逐一进行个案调查和处理,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9%以上。加强预检分诊,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对全区所有现症病人的家属及密切接触者进行了免费检查和预防性服药;加强结核病防治。积极稳步推进医防结合新型服务模式,提高医疗机构规范化诊疗水平,到2025年,结核病发病率控制在 58 /10万以下,开展免费筛查,开展高危人群干预。继续做好流感、狂犬病等传染病防治工作。实施重点地方病干预措施项目,确定重点地方病分类防控策略。免费实施艾滋病防治工作。扩大干预覆盖面和辖区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覆盖面,提高病人治疗质量,加强以宣传教育和免费安全套推广为核心的综合干预工作,强化艾滋病检测检查、综合干预、维持治疗、预防母婴传播、感染者管理、抗病毒治疗和关怀救助工作,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防治能力和信息化工作水平,深入开展示范区建设,加大社会购买服务力度。
七、加快实施妇幼健康和生育服务保障行动。优化整合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资源,加快推进妇幼保健机构和医疗机构妇产科、儿科规范化建设,显著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全面建成机构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管理规范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实施出生缺陷防治工程,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落实婚前和孕前保健、产前诊断(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三级干预措施,到2025年,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100%以上,婚检率和产前筛查率均达到90%以上,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98%以上。提高住院分娩率,持续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婴儿死亡率,有力保障母婴安全,整体提升出生人口素质。到2025年,全区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率达到98%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以上,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90%以上。
八、加强“四大卫生”监测管理。加强城乡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延伸到乡镇,加大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保障农村卫生安全。全面完成公共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执法工作任务。进一步提升执法能力。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起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卫生计生监督执法人才队伍。进一步探索建立以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计生执法监督机构、行业协会组织对医疗机构“五位一体”监督机制。到2025年,按照常住人口每万人1.1-1.4名配齐配强卫生监督人员。
九、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积极开展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探索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完善患者救治救助政策,提高居家治疗患者保障水平。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管理,到 2025年,在册确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大于80%。大力宣传精神卫生的防治知识,积极开设心理卫生援助热线。
十、加强卫生应急工作。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卫生应急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健全应急物资储备调用机制。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及装备保障。推动区、乡基层卫生应急队伍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部门间、区域间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人禽流感、新冠肺炎等突发、新发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到 2025 年,区、乡两级各类卫生应急队伍健全,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率达到98%;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覆盖率达达到100%;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医学救援及时率和规范处置率达100%;公众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我防范知识知晓率,城市居民达到70%,农村居民达到 60%。
十一、推进爱国卫生工作。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群众动手、社会参与、依法治理、科学指导,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推进城乡厕所建设与改造,到 2025 年,基本完成农村户厕所无害化建设改造。积极组织和推动卫生城市、卫生乡镇(街道)、卫生村(社区)的创建活动,带动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到2025年卫生乡镇(街道)达到100%,卫生村(社区)达到98%。加强病媒生物防制,防止登革热等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流行。集中开展春秋两季灭鼠和常年性环境卫生消杀等除四害统一活动,做好重点、应急消杀,到 2025年底,区级疾控机构具备蚊、蝇、鼠、蟑密度监测能力,城乡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
十二、稳步推进职业病防治。到2025年,治理范围内的用人单位粉尘危害申报率达到95%以上;粉尘浓度定期检测率达到95%以上;接尘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5%以上;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劳动者培训率达到95%以上;煤矿、非煤矿、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新增改建、扩建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实施率达到95%以上;
十三、持续实施大病救治健康扶贫工程。为进一步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员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在县域内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继续为白内障、唇腭裂、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尿毒症、严重精神病、妇女“两癌”等重大疾病患者实施免费救治政策。
第二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一、完善政府投入和资产管理制度
到2025年,建立利州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履行政府办医职能,主要负责公立医院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实施、资产管理、财务监管、法定代表人聘任等重大事项。全面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购置、重点专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紧急救治、支边支农等公共服务予以保障。长期债务纳入同级政府性债务分类管理,逐步化解,严禁以公立医院的资产抵债或抵押借款。建立健全价格调整、医保支付、财政补助“三合一”的财政投入机制和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相结合的公立医院补助机制。
二、推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
按照国家医保局提出药品耗材“带量采购、招采合一、质量优先、确保使用、保证回款”基本思路,推进药械采购实施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融合管理,实现医药采购、货款结算和医保支付
“招采付”一体化管理模式,组织开展区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
三、加强医疗机构绩效考核
继续深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综合考虑利州区经济发展、财政状况、医院可支配收入、医疗服务需求、医院功能定位、人才结构和工作任务情况等因素,按照“两个允许”要求,科学制定公立医院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职责履行、工作量、医疗水平、服务质量、费用控制、运行绩效、成本控制、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医保政策执行等因素,对公立医院定期进行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考核结果与医院薪酬总量挂钩。充分落实公立医院薪酬内部分配自主权,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绩效工资分配重点向儿科、急诊等急需紧缺人才、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以及支援基层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开展二级及以下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公立医院内部运营管理,积极发挥公立医院总会计师作用。?严禁向科室和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得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
四、适时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通过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严格药品耗材使用监管等多种方式,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合理提高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则,每年进行调价评估,达到启动条件的稳妥有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力度,重点提高诊疗、手术、护理、中医等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偏高的检查检验和大型设备价格,因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增加的费用原则上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根据医疗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邻区域价格等因素,至少动态调整1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项目、调整数量和调整幅度由区医保局确定。
五、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乡镇村体制改革“后篇章”文章,优化调整完善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布局。推进城市医疗联合体试点,逐步实现城市医联体网格化布局管理。探索以区第一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牵头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组建,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共体。建立区级远程会诊、影像、心电、医学检查、病理五大服务平台。发挥医保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稳步推进“一个总额、一个协议、一套信息系统、一套监管考核体系”的医保一体化管理措施推动分级诊疗落实,逐步实现“强基层、促健康、控费用、降负担”医共体建设目标。???
六、推动付费方式改革,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积极推行总额控制下DRG付费与按项目、病种、床日等相结合的多元付费方式。逐步健全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监测和考核机制,合理确定量化区域医疗费用增长控制目标,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定期对公立医院的价格、医疗服务效率、次均医疗费用等指标进行排名公示。落实处方点评制度。深入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公立医院要开展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加强多学科诊疗、急诊急救、日间服务等工作,确保患者满意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严格执行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医用设备、体外诊断试剂和二类疫苗在省级集中阳光采购,严格药品集中采购积分考核。公立医院优先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鼓励医疗机构优先采购使用国产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疗器械。到2025年,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力争降到10%以下,基本实现公立医院门诊、住院患者人均费用和总收入增幅下降,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提升。
第三节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通过资源整合与持续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到2025年,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完成标准化建设基础上,全面实施以规范管理和能力提升为主的规范化建设,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我区居民健康水平达到和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奠定坚实的医疗卫生资源基础。
一、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
(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认真组织实施重大疾病防治设施建设项目,改善设施条件,完善机构功能,逐步提升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以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区疾控中心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广元市第三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承担利州区传染病救治工作。
(二)加强卫生健康综合行政监督执法机构建设。进一步强化综合执法监督机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具备全面开展综合监督执法工作的良好条件。到2025年达到省级卫生监督执法标准化建设标准。
(三)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市妇幼保健院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加挂利州区妇幼保健院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承担利州区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工作。
(四)加强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健全以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补充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大力支持市精神卫生中心建设,积极争取与省共建川东北区域精神卫生中心,积极配合市精神卫生中心创建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医疗中心精神病防治医疗高地,提升其综合服务能力。
(五)加强应急救治机构建设。完善区级紧急医学救援站点建设,区中医医院、区第一人民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分别建成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应急管理专(兼)职机构设置全覆盖。区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紧急医学救援信息规范化报告率达95%以上,从事紧急医学救援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率达95%以上。
二、加强医疗机构建设
(一)加强区级医院建设。市精神卫生中心建成川陕甘结合部区域精神卫生医疗中心。区第一人民医院设置利州区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和肿瘤防治中心,指导全区的影像诊断、检验和癌症早诊早治工作。支持区第一人民医院在大荣新区(大石镇)设置分院。区中医医院创建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标准。区第二人民医院创建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加快建设利州区中医医院传染病区、区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区人民医院综合楼。荣山镇卫生院加挂利州区第三人民医院牌子。
(二)加强民营医院建设。引进社会资本新建和改扩建民营医院,鼓励现有的民营医院扩规升级。依据常住人口数,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8张床位在三江新区宝轮镇规划设置一所三级医疗机构,南河、万缘、河西、东坝、大荣新区等地分别规划设置一所二级医疗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发展互联网医院、第三方医学检验、影像诊断等新兴业态,构建多元化办医格局。支持广元宝轮二医院、广元湘康医院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支持民营医院向专科发展。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3-10万居民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10万以上则增设1所;新设置万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南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城市社区医院创建,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情况以及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力争形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到2025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城市社区医院标准,每个社区有一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乡镇卫生院。10个乡镇卫生院均建成规范化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到2025年宝轮镇卫生院、三堆镇卫生院、荣山镇卫生院建设成利州区区域医疗次中心,达到二级医院标准。龙潭乡卫生院、工农镇卫生院、赤化镇卫生院、盘龙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宝轮镇卫生院、三堆镇卫生院、龙潭乡卫生院、赤化镇卫生院、盘龙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积极推动宝轮镇卫生院同区中医医院剥离,与赤化镇卫生院整合成宝轮镇中心卫生院。
(三)村卫生室。做好村级建制改革后篇章工作,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保留村计划生育服务室,与村卫生室共建共享共用,人口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行政村可酌情增设。人口较少或面积较小的行政村可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可不设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均有一名村医或医师。为产权公有的村卫生室配备基本的诊疗设备。
(四)医务室﹙所﹚。1000人以上的厂矿、企事业单位、100张床位以上的托老、养老机构,根据需要设置医务室;寄宿制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学校应设置校医务室。
(五)门诊部、诊所等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鼓励民营资本到偏远地区设置各类诊所、门诊部。
(六)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允许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站,根据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其提供的服务予以补助。
第四节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一、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
到“十四五”中期,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提高20%,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到“十四五”末期,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县域内就诊率提高至96%左右。
二、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建设。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城市社区医院创建。推动临床重点专科(特色科室)建设、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监管等,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医疗质量和安全核心制度。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实行病种规范化治疗和入组比例,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到 2025年,区级医院达到“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推荐标准”要求。实施区级医疗机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程,创建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创建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建成一个省级特色专科,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区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乙等中医专科医院标准,区第二人民医院、广元宝轮二医院、广元湘康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龙潭、工农、赤化、盘龙镇卫生院,嘉陵、雪峰、上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二级乙等医院标准,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城市社区医院标准。
三、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新版《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到2025年,构建区级覆盖60%一级诊疗科目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医疗质量和安全核心制度。扩大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覆盖范围和入组比例,实行病种规范化治疗,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建立药品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药品临床合理应用。
四、加强医疗服务监督
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创新医疗服务监督模式,建立完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三医”综合监管平台,推动监管方式由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监管转变。突出医疗服务监督重点,强化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时段管理,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监管。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明确区域内医疗费用增长控制指标,建立重点监控药品处方和结果公示制度,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加强医疗服务监督结果应用,将医疗机构日常监督管理、执法检查情况及违法行为查处结果与医院等级评审人员职称评定、重点专科建设、财政补助等挂钩,建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依法执业信用体系和行业退出黑名单制度,对违规失信者实行行业禁入等惩戒措施,严厉打击超范围行医、诱导医疗、过度医疗和骗保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第五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一、强化人口数据监测
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监测调查平台,加强出生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监测、上报、分析、预警工作。实现出生人口性别平衡为重点,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到202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率先在全市实现自然平衡。
二、促进人口结构优化
以实现出生人口性别平衡为重点,促进人口结构优化。以“圆梦女孩志愿行动”、“关爱留守女孩行动”等为载体,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完善执法监督和区域协作机制,开展跨部门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两非”(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
三、建立婴幼儿托育照护体系
加强政府与社会协同管理,广泛动员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做好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工作。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办幼儿园承担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工作,鼓励社会办学机构承担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工作。到2025年南河、河西、东坝、嘉陵、上西、万缘、雪峰、宝轮分别建成一所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照护中心。
四、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诊护的综合连续的服务体系,加强老年健康管理,开展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加快发展老年医院、康复、护理等连续性医疗机构,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新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增强社区幼儿照料、托老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等服务功能。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老年健康的保障作用。到2025年公立医院均设置老年病科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老年病门诊科室。进一步增强老年健康服务能力。
五、促进计生家庭健康发展
加强区、乡两级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网络建设,进一步改善计划生育免费药具服务和管理。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加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保障服务工作,加大对计生特殊困难家庭帮扶关怀力度,完善帮扶关怀信息系统,认真落实各级奖励扶助政策,促进计生家庭健康发展。加强以人为本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体系。建立以卫生计生干部、计划生育协会会员、志愿者为主体的“一对一”、“多对一”联系人制度,精准开展上门服务,妥善解决他们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和精神慰藉等问题。
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服务,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和新家庭计划,到2025年,培养推出一批省、市、区级示范单位。
六、加强流动人口服务
推进信息化服务改革。建立信息引导服务管理机制,全面实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电子化,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件办理改革,切实为群众提供方便。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按照中央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将流动人口纳入我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稳步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全覆盖,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力争到“十四五”末,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覆盖率达到 95%,流动人口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 95%,流动人口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第六节 积极发展健康服务业
一、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外延发展
鼓励通过调整床位结构优化布局、构建医疗联合体、推动医师多点执业、提供影像、心电、检验、消毒供应等集中技术服务模式外延发展。积极推进家庭远程医疗服务、远程会诊、远程监护、远程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服务,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范围和利用效率。
二、发展社会办医与多元化健康服务
制定完善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拓展非公立医院发展空间,支持多种模式发展社会办医,到2025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8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预留规划空间。积极发展健康体检服务以及心理健康服务,探索实施全民健康干预新机制,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推动健康教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引导发展独立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支持发展第三方的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药品检测服务,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
三、促进健康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
支持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促进利用率较低的医疗卫生健康资源转型为康复医院、老年医院、护理院和临终关怀医院等。鼓励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诊疗康复护理服务,加强医养照护服务人才培养。促进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双向合作,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机制,共同打造“预防、医疗、康复、养老”高度融合的养老与健康服务综合平台。
四、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行动
建立健全电子处方认证和医护人员区域执业注册制度,完善网络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和医疗保障支付政策,培育一批市场有序竞争的互联网+健康服务机构。促进互联网信息新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创新应用,打造便捷、精准、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构建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工作全天候、中西医并重的便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推动防治结合、医养结合,强化预防、治疗、康复的精细服务和连续健康信息管理。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政务服务,构建三医联动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地区的互联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与医疗保障体系。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示范区、创新企业、孵化基地等,全力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关联产业链发展。
第七节 全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一、提升中医医院综合实力
坚持中西医并重,落实公立中医医院政府投入责任,改善中医医院办院条件,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投资力度,鼓励地方设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中医药发展基金。支持区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区中医医院加强中医专病专科等特色科室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合理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体现中医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分批遴选中医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对部分慢性病病种实行按人头付费。
二、推动特色优势能力建设
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服务方向,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激励机制,完善中医医疗机构评价监控体系。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建立完善重点专科“能上能下”机制。鼓励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和应用,促进名老中医经验和临床验方的转化。完善治未病服务体系,在区中医医院和区第一人民医院设立、完善治未病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提供中医药治未病服务。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角建设,配备中医医师。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10类以上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稳定在55%以上。
三、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加强中医临床科研基地、治未病基地、康复养生养老基地、中医药教学基地、自制制剂生产配制基地五大基地建设,确保在全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加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优势病种研究应用,深入开展川派中医药名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加强中药传统饮片的传承与发展,鼓励中药饮片、提取物的系统研究和协同创新。推动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和转化。
四、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质量认证和标准化建设。推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具有优势科技资源和特色技术领域的企业建设重点研究室。支持中药材种植(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加强中药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提高,加快中医药相关衍生品研制和应用,培育龙头企业,发展聚焦效应突出的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开展川产道地药材规范化、生态化种植研究,建设以川产道地药材为核心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示范区。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升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强化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进中医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争创全国中医养生示范基地。扶持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重视中医药服务及贸易。
第八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到2025年,全区执业(助理)医师达1500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执业注册护士人数达1800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注册护士达到3.0人;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床位数和医师数、护士数比例均不低于1:0.4;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卫技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32%,中级及以上职称占比达到28%,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医学专业毕业生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卫技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均达到规定要求。
一、加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与分布进一步优化,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城乡每万居民有3.0名全科医生,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妥善解决乡村医生养老问题。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职称、执业资格和岗位技能等四项素质明显提升。
二、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妇幼卫生、计划生育、疾控、精神卫生、执法监督、卫生应急等公共卫生队伍建设。疾控人员按1.6人/万人口配置,达到128人;卫生监督人员按1.4人/每万人口配置,达到112人;区级精防人员按1人/10万人口配置,至少配置2名专职精防人员。
三、加强卫生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探索并逐步实施卫生健康管理人才持证上岗制度,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管理人员考核和评价体系。造就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精干高效,适应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卫生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加大管理人才培训力度,用5年时间将卫生健康管理干部轮训一遍。
四、加强紧缺人才队伍建设
立足需求导向,加强基层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推进家庭医生(全科医生)签约服务,以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和定向培养为途径,加快家庭医生(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通过在(转)岗培训形式加强儿科、精神、老年医学、急救、康复等各类紧缺人才以及护理员、健康管理师等技能型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培训。立足创新发展,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名中医”及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医药临床名家和研究型人才选拔培养。
五、加强卫生人才培训基础设施建设
在提升区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和区中医院中医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及能力建设的基础上,新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1个,加强精神专科住院医师规培基地及川东北片区心里卫生培训基地建设。
第九节 加快科技创新驱动
一、强化重点学科专科引领发展
立足医药卫生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和我区重大疾病防治需求,根据我区优势学科特点和地区卫生健康发展需要,突出医学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提高医疗新技术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贡献率,进一步强化医学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以国内外医学技术新方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目标,提升区级医疗机构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到2025年,全区创建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基本形成层次合理、各具优势的医学重点学科布局和医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全面整体提高我区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能力和水平。
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以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成果转化重点项目为抓手,加速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从经费投入、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等方面,支持各类科技转化平台建设和发展,加快全区医药在科技成果转化、成果推广、政策咨询与信息服务。完善考评机制,实施好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计划,促进科技成果在基层的推广应用,提高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服务水平。
三、鼓励采购民族医药产品
发挥医疗机构医药机构药械集中采购优势,鼓励政府办医疗机构在同质同价的情况下,按照节省成本、方便供应的原则,优先就近采购国产药品和医疗设备,促进合理用药,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第十节 强力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
一、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
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市、区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按层级联通所管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应用,有效整合全员人口信息、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形成实用、共享、安全、高效、统一的人口健康信息网络体系,助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与人社、民政、公安、食药监、教育、气象、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数据共享。
二、强化医疗机构信息化应用
全面推广应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与健康一体机、村医通等移动服务终端互联互通,延伸放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完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支撑医疗机构开展网上预约、线上支付、在线随访、健康咨询、网上问诊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等服务,方便群众便捷就医。完善区、乡(村)远程医学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实现远程医疗服务提质增量,到2025年,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
三、推进居民健康卡和社会保障卡有效整合
普及应用社会保障卡和居民健康卡,构建基于社会保障卡和居民健康卡的跨行业多应用服务平台,利用后加载技术推进健康医疗服务和市民生活服务、旅游出行、购物消费等应用的整合,实现“一卡多用”。全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完成用卡环境改造,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卡和居民健康卡发卡全覆盖。
四、促进健康医疗信息化新业态发展
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提升健康信息服务能力。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三维(3D)打印技术、医用机器人等技术在人口健康信息领域的应用。
第十一节 加强卫生健康开放合作
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区域间卫生健康事业共同发展,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搭建医疗卫生合作平台,引导医疗资源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健康服务业国内国外合作,开放发展,构建“医在利州”区域临床医疗高地核心区,“养在利州”区域康养产业高地核心区,“预防为主”区域公共卫生高地核心区,“兴医兴药”区域中医药发展高地核心区,推动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四章 规划实施保障
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保障卫生事业与我区国民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树立大卫生观念,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完善卫生健康经济政策,加大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医疗价格的管理,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与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二、推进改革,创新观念,增强卫生事业活力。加快卫生健康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改革体制,健全机制,逐步解决制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卫生健康事业良性发展;实行卫生健康全行业管理;加强城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环境。
三、积极实施人才战略,稳定队伍,不断提高卫生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注意临床学科带头人和基层医疗单位业务骨干的选拔培养,抓好在职卫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提高卫生人员队伍的业务水平;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选拔引进高层次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卫生队伍;注重预防保健、护理以及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四、加大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继续加强《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等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群众尤其是服务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律意识。增加对卫生监督的投入,改善执法装备,提高执法能力。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监督执法力度,强化对健康相关产品和公共场所的监督监测,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可靠的卫生保障。
五、加强卫生系统行风政风建设,塑造廉洁高效队伍。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思想建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四个意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建立“两学一做”长效机制,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四讲四有”。加强和改进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支持工会、共青团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始终保持惩贪治腐的高压态势,持续压实“两个责任”,实践运用“四种形态”和“谈话函询、警示诫勉、责令纠错”三项预警机制,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持续深化“四风”整治。逗硬落实“一准则两条例”,深化“三同”监督机制,强化权力制约监督,加快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机制。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正确认识卫生事业发展的目的,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理念,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严格执行国家卫健委“九不准”,切实抓好卫生系统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优化服务环境,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卫生健康行业新形象。
六、加强和改进宣传,树立卫生健康行业新形象。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区卫生健康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工作优势,为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先导作用,为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理论宣传,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视、理解和支持,增强全系统对中国特色卫生健康的道路自信和发展动力。加强新闻宣传,制定完善的卫生健康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预案,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加强社会宣传,积极挖掘培育先进典型,持续开展户外宣传环境优化工作,确保城乡卫生计生健康户外宣传内容丰富多彩、准确规范、温馨宜人。加强文化建设,统筹协调卫生健康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构建以各级卫生健康服务机构、人口与健康文化园区和健康教育基地等为主阵地的卫生健康公共服务体系。
七、严格和规范考核,确保规划目标全面实现。《广元市利州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是未来五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明确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要健全规划体系,推进规划编制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规划编制实施的科学性、有效性,健全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医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推进规划有效实施,把规划作为预算管理、财政投入、项目建设、人员配置、床位设置、绩效考核的依据,增强规划的约束力;明确工作思路,狠抓落实,全面完成《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本规划由区卫生健康局牵头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各职能科室、各医疗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推进规划的有效实施。区卫生健康局规划财务股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成立专门的评估工作小组,开展中期和期末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