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文化为“媒”,晕染乡风文明“水墨画”。依托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结合现有红色文化、蜀道文化、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等本土特色,不断挖掘价值,觉醒传统文化“生命力”。2024年以来,开展红色教育、非遗传承、研学活动120场次,承办文体活动15场次,参与群众达8000余人次,极大推动了农文旅教融合发展。
(二)以产业为“柱”,临摹向往生活“素描画”。坚持“农业树品牌、文化增底蕴、旅业聚人气、产业促振兴、物业增效益”理念,深挖本土特色产业资源,因地制宜规划发展路径,用活“总社+分社”创新模式,加强农民与合作社、企业的利益连接,推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推动三产融合,提高产业效益。截至目前,聚集农业企业35家,产业年产值达7000万元以上,使乡村产业有“量”更有质。
(三)以创新为“源”,勾勒基层治理“油彩画”。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原则,依靠群众自治,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途径新模式,用好坝坝会等“活力源”,引导村(社区)多元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截至目前,开展讨论会62次,解决实际问题110余件,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