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工匠基地,夯实培育根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技工(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多元培养格局。截至目前,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5个、省级3个,建成“白朝乡农旅”“龙潭乡农旅”乡村振兴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市级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1个、省级2个、市级10个。依托工匠基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工匠品牌,如“川育核工”“利曌妹儿”等特色劳务品牌,“白花石刻”“广元窑”等非遗技艺文化工匠品牌。
(二)扩展工匠规模,壮大人才队伍。围绕乡村振兴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力开展砌筑工、挖掘机、无人机驾驶员、电商直播等技能培训3772人次,兑现补贴资金534.67万元。截至目前,全区技能人才总量已达2.82万人,其中,机械、维修、烹调行业等高级以上技能人才达3100余人,占技能人才的10.9%。累计培育新型建筑工人4200人次、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人)1600人次、企业职工技师以上等级1300人次。同时,通过举办职业技能竞赛、评选优秀工匠等方式,提高工匠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荣誉感。今年组队参加市级以上大赛6次,36名技能人才获得表彰奖励。
(三)激活工匠市场,促进产业发展。通过举办招聘会、建立工匠信息库等方式,为工匠提供就业信息和机会,同时,鼓励企业、劳务专合社等市场主体与工匠合作,共同拓展新市场。目前,已与成都、杭州等省内外300余家用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招聘活动152场次,为工匠人才提供就业岗位20万余个。建立“订单式、委托式、网约式”劳务输出新模式。同时与14个乡镇(街道)劳务专合社签订合作协议,实行企业点单、国有劳务公司接单、专合社派单用工模式,组织劳务专合社派工1.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700余万元,兑现专合社就业服务补贴1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