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利州区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 详情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10-11-05   来源: 区政府办   信息类型: 政府工作报告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3月3日在广元市利州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长   向永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面对灾后恢复重建和应对金融危机双重压力,区人民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突出“提速加快、又好又快”工作主基调,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区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区呈现出重建全面推进、发展提速加快、民生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干群感恩奋进的良好局面。全区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区属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累计开工1120个(按子项目计算),占总项目的92.2%;完工891个,占总项目的73.3%;完成投资61.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88.2%。全区经济实现“五个突破”:即生产总值实现89.92亿元,增长16.3%,增速突破历史最好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亿元关,实现1.194亿元,增长8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亿元关,实现51.7亿元,增长2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关,达到11128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关,达到4121元,增长8.4%。

一、灾后重建全力推进

坚持民生优先、着眼长远发展的原则,灾后重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创造出“马口样本”、“千佛崖速度”、“南出口效率”、“龙潭民主修路模式”等经验和做法。受灾群众逐步实现从“过渡安置”到“安居安定”转变。

民生项目重建快速推进。规划维修32959户农房全部完成,重建22001户农村永久性住房基本完成,165户农村特困户住房重建在全市率先完成。马口村重建被国务院扶贫办在地震灾区示范推广。千佛村、回龙村、学工村、元山村等地把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相结合的做法得到省市领导肯定。77489套城镇居民住房维修加固基本完成,19038套城房重建开工91.5%、完工43.6%。城区首批300套廉租房建成并公开分配入住。建立绿色审批通道,83所学校重建全部开工、完工95.2%,3月1日春季开学所有中小学生在永久性教室上课。文化体育、计划生育、广播电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和应急体系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项目开工90%、完工70%以上。福利院、敬老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重建项目加快建设,完工率75%以上。公共服务功能比震前提高10年以上。

基础设施重建进展顺利。182个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开工90.7%,完工77.5%。受损电力通讯设施全部恢复。纳入规划的公路、乡村道路和客运站等118个交通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广元—天曌山”公路、“广元—龙潭”公路建成通车,陵宝快速通道、宝清公路加快建设。新建农村沼气池7200口。开工14个水利项目,开工率93.3%。建成饮水工程248处,解决3.5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23座震损水库除险加固开工100%、完工74%。新建通乡油路(水泥路)100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426.5公里,全区通村公路硬化率达80%。新建乡镇客运站(点)22个。城镇体系灾后重建项目19个,其中宝轮城镇道路重建等9个项目顺利开工,清江东路、舟坝路和清江大道竣工通车。金洞和盘龙场镇重建、万源新区建设、大石城镇河堤等项目加快实施。

产业重建和生态恢复成效明显。341个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开工336个,开工率98.5%,完工316个,完工率92.7%;农业恢复面达100%;及时启动了“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73个工业项目纳入重建规划,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恢复生产;以旅游、商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加快恢复。19个生态重建项目开工10个。林草植被恢复90%。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4个防灾减灾项目全部开工。对42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监测预警、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等防灾措施,成功避险26起、避免伤亡345人。

各类援建项目有序推进。澳门特区政府援建的第一批18个项目全部开工,爱心民居、东城实验学校、精神卫生中心康复楼等项目已完工,累计完成投资6.36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46.6%。阿曼苏丹国、德国和青基会、红十字会等援建的91个项目进展顺利,已完工44个。特殊党费援建农房重建补助资金全面兑现,179个村级阵地重建全部开工,完工169个,援建宝轮二小顺利完工。

重建项目资金和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监管。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加强招投标管理,认真执行建设标准,严格项目程序,逗硬落实资金管理制度,坚持巡回检查、驻点检查和跟踪审计,及时督促整改发现的问题,查处违纪违法行为6起。努力确保重建项目资金安全使用,工程质量优良。

二、经济发展提速加快

深入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坚持做强工业、做实农业、做深现代服务业,努力扩大项目投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经济运行态势逐步实现从“止滑回升”向“提速加快”的重要转变。

三次产业较快发展。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8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56亿元,增长2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49亿元,增长13%。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完成工业投资11.53亿元。回龙河工业园、大石轻纺工业园、三堆建材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7亿元,增长305%,新增园区面积1.3平方公里。积极谋划天然气配套工业园、宝轮工业园。全区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70个,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1个,新入园开工项目14个。中钢川碳二期点火进入试生产阶段,高力水泥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即将竣工投产,海天实业扩能项目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紫阳农林、天宇纸业等一批技改扩能项目加快推进。新培育皇泽彩塑等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1家,实现增加值3.4亿元,增长33.4%,利税总额实现1.32亿元,增长119.88%,增速居全市第一。现代农业稳步推进。新建大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进业主26家,流转土地2500亩,累计完成投资2.13亿元。工农万亩核桃产业园初步建成核心区2500亩。对“7·16”洪灾后“宝轮—赤化”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带进行重新规划。“和平—元山”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带、天曌山景区公路沿线特色民居改造示范带、“宝轮—三堆—金洞”移民特色产业带、“雪峰—泡石—红岩”城郊生态旅游示范带成为整体推进建设新农村、灾后农房重建和民居风貌改造、特色产业发展布局的示范。启动建设生态小康新村19个。蔬菜种植11.2万亩,水产品产量1.3万吨;新建成标准化林果种植基地2.7万亩;新发展养殖小区15个,出栏生猪30.14万头。新培育龙头企业3家,其中过亿元龙头企业1家;新规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16个企业、7大类50多个优势特色农产品参加广元优势特色农产品成都展示会。开展劳务培训1.4万人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9.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65亿元。商贸旅游加快发展。川港汽车城建成投入营运,川陕甘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建设,新建和改造“万村千乡”农家店92家,城乡流通网络逐步完善。全面启动天曌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川北民俗文化园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家旅游农家乐被评为省“十佳”农家乐。辖区全年接待游客23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51亿元,增长42.9%。

项目投入强劲突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82.48亿元,增长83.3%。区本级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255个,增长423%,竣工72个,其中实施重点项目30个,完成投资18亿元,增长160%。北出口、城环南路改造、中钢川碳技改扩能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相继竣工;兰渝铁路、广甘高速、高力水泥、气化广元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千佛崖景区建设、万源新区开发、广南高速、海鹏科技、川煤辅机等项目顺利实施;西安至成都铁路客运专线、高端硅微粉、渔洞河电站等项目加快推进。紧紧围绕灾后重建和长远发展需要,新规划储备项目150个,总投资180亿元。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农村信用社2.5亿专项票据成功兑付。新成立小额贷款公司1家,新获准投资担保公司1家。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政府系统26个事业单位纳入参公管理。制定出台区乡财政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加强政府性债权债务管理,化解债务4215万元。理顺市区环卫体制,顺利完成水务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基础性绩效工资(离退休生活补贴)全部兑现到位。引进实施项目52个,到位市外资金17.96亿元,增长55.18%,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8个。实现外贸出口1306万美元,增长53.5%。外派劳务1150人次,增加108人。新培育四川名牌产品1个、广元知名品牌5个。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47.37亿元,增长21.1%。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9.7亿元,增长27.2%;贷款余额94.6亿元,增长39.8%。

低碳经济率先启动。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发展民用天然气7800户,200余户企业完成煤改气,气化率达到70%。完成4个重点减排项目,新建1座污水处理厂和3座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处理率提高到90%。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生态区。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新成效,完成营造林17.34万亩,森林覆盖率57.64%。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4天,集中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5%,嘉陵江、南河、白龙江、清江河断面水质达标率95%。

三、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和谐利州建设,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实现从“发展滞后”向“跨越发展”的重要转变。

民生工程深入实施。省市区确定的100项民生工程全部完成。全面落实农房重建补助、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救助、就业促进、因灾主要劳动力遇难或伤残家庭救助以及粮食、农机、家电下乡补贴等惠农政策。财政投入民生工程3.25亿元,比上年增加0.81亿元。城镇新增就业9072人、增加37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0.8个百分点。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14.4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16.6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97.4%,受益2.9万人次;2.4万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1%。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月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28.7元和50.1元。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受灾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低保,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全部纳入五保供养。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启动建设廉租房、安居房1470套,改造棚户区541户。加强板房区、集中安置点管理和“四保一储备”工作,扎实抓好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工作。继续做好宝珠寺电站移民工作。新解决6300名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区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四改一加强”工作在全省推广。51852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1466名普高学生享受生活补助,1032名中职学生享受每年1500元生活补助,52名贫困大学生享受助学金。妥善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全区初中素质教育学科优生率居全市第一。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有效推进。科技进步首次通过国家考核,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6.5%。甲型H1N1流感、狂犬病等重点疾病得到有效防控。“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考评获全省第一。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建设扎实推进。举办专场演出、大型文艺汇演、群众性广场主题文艺活动、“三下乡”活动等90多场次。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成立了老体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39‰以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获得全国先进。完成第二次经济普查。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获得全省表彰,全区预备役部队、民兵队伍执行多样化任务能力大幅提升。档案、气象、地方志、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社会管理不断完善。平安利州建设全力推进。应急管理得到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和“感恩教育”深入开展。健全三级群众工作、“大调解”工作和综治工作体系。扎实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受理来信来访1490件次、网上信访2232件,实现了非访“零进京”、到省“零集访”目标。国庆安保维稳工作实现了“三个坚决防止”、“三个确保”目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五五”普法深入开展。“两所一庭”和“天网工程”全面推进。创建“平安县区”和“无毒害区”通过省级验收。狠抓重点工程建设环境专项治理。维稳工作获“全省先进县区”,综治、防邪工作获全市一等奖。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3%、10.26%、3.2%和3.4%,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年无一起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以改善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为抓手,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获得全省二等奖。监察、审计、保密、物价、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人防、双拥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年来,区人民政府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政府部门与民主党派的联系,认真接受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1件、政协委员提案89件,办结率100%、满意度100%。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共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事3200多件次,参学单位班子测评满意率达97%以上。狠抓行政效能建设,着力推进政务公开,认真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三项制度”,行政审批办理提速91%。干部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了新提高。

各位代表,面对特殊的困难和挑战,我区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令人振奋的成绩,这是中央、省市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区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干部群众爬坡破难、锐意进取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特别是澳门特区政府等援建单位真情帮扶、无私援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驻区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人民以及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总结去年工作,我们更清醒地看到,长期制约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现在又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一是灾后重建进入攻坚阶段,仍有较多的瓶颈和难题急需破解;二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难度还较大;三是城乡居民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任务艰巨;四是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望,公共财政的保障压力较大;五是政府系统少数干部还存在工作作风不实、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等现象,政府自身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2010年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安排

2010年是我区灾后重建的决胜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奠基之年。当前我区正处于灾后重建决胜期、经济发展关键期、发展动能积蓄期。综合分析宏观形势和我区实际,虽然困难和挑战不少,但希望和机遇更大。一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政策,同时国家和省上还将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的支持,我区正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二是今年要完成重建投资42亿元,投资拉动作用依然强劲,震后实施的8个投资过亿元资源转化项目,将相继建成投产,支撑作用将会进一步凸显;三是我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阶段,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四是在历史罕见的特大地震灾害和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利州人民铸就了愈挫愈勇、感恩自强的崭新时代精神。只要我们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大力弘扬红军精神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就一定能夺取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一定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主基调,按照区委部署,紧紧围绕“实现双百亿,夺取双胜利”目标,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确保“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把广元建设成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作出积极贡献。

2010年政府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灾后重建9月底前完成投资和项目90%以上,年底前完成投资95%以上、完工项目98%以上;全区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3%,力争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长10%,力争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确保增长12%,力争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确保增加800元,力争增加85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确保增加350元,力争增加450元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5.3%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攻坚灾后恢复重建

抓紧抓好民生项目重建。确保城镇住房重建5月底前基本完成。加快城北职中、三堆中学等学校重建扫尾工作。年底基本完成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等重建。提高“三孤”人员生活水平,抓好地震伤残人员康复工作。做好心理抚慰工作。进一步加大“助农增收、致富还贷”力度,确保广大农村受灾群众安居乐业。

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加快宝轮、大石、盘龙、金洞等一批城镇项目重建进度,形成和提升城镇基本功能。加快公路项目重建,确保陵宝快速通道陵江至机场段、高力水泥专用线提前竣工通车,建成“广元—天曌山—三堆”公路、宝清公路、荣渔公路、荣和公路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加快城镇公用设施和农村电力、道路、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通乡通村公路180公里。完成17座震损水库修复、6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解决5.06万人饮水困难。完成区级机关、乡镇、街道政权设施建设,村(社区)阵地建设及公检法司、人武部等政法和军队设施重建。

促进产业重建和生态恢复。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复产产能达到99%以上,农村产业恢复重建完成98.5%以上,加快服务业恢复重建。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推进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建立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实施3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项治理。加强地震、气象、水文监测预报工作。

二、继续狠抓项目投入

全力推进一批支撑作用强、带动作用大、辐射范围广的重点项目,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亿元以上,力争达到100亿元。加快推进33个新开工和续建重大项目,推动基础性项目及早竣工投入使用,产业项目快速达产见效。配合加快万源新区开发、澳源体育中心等市政工程建设。主动搞好广陕、广巴、广甘、广南高速公路和兰渝铁路、亭子口水利枢纽、昭化电站、西安至成都铁路客运专线等重大交通水利工程的协调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做好天然气配套产业园、4×100万千瓦路口电站、广元至九寨沟快速通道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保险和文教卫生等领域。扎实规划储备一批大项目。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培育新型工业、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推进城镇化等重点工作,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使我区的重点项目能更多地进入国家和省市的规划盘子。

三、不断夯实产业支撑

努力抓好工业提升。继续推进工业强区。一是狠抓园区建设。切实加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努力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加大项目引进力度,积极优化园区产业结构。继续完善提升回龙河工业园,加快建设大石轻纺工业园和三堆建材产业园,启动建设硅产业园,规划布局宝轮工业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低于1亿元,新增园区面积1.3平方公里,新入园项目16个。二是扶持重点企业。因企制宜,分类培育,积极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确保海天实业2.2万桶肠衣、高力公司32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尽快竣工投产。加快建设气化广元、川煤辅机和天湟山核桃等项目。全年新培育工业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户,总数达到3户。切实抓好小企业上规模工作,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户,力争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突破40户,力争区本级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亿元以上、增长38.2%以上。三是培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能源、建材、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推动产业成链发展、关联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四是推进创新突破。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体制、组织和管理创新。加快推进海天实业境外上市融资,力争实现上市公司“零”的突破。五是搞好工业生产要素保障和运行监控。抓好煤、电、气、油、运等生产要素协调,着力帮助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着力加强工业品牌建设。营造有利工业发展的优良环境和浓厚氛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0亿元,增长18%。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做好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六篇文章”,进一步夯实“三农”基础。一是继续抓好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新启动建设16个生态小康新村,扎实抓好南山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积极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二是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巩固提升大石现代农业园,建成龙潭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拓展完善工农万亩核桃产业园,抓好“万源—和平—元山”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带、“宝轮—三堆—金洞”移民特色产业带、“泡石—红岩”和“回龙河—天曌山”等城郊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三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狠抓“绿色蔬菜、优质水产、生态畜牧、特色林果、乡村旅游”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品牌。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龙头企业2家,过亿元企业1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标准化农田20200亩,实施金土地工程12595亩。新增有效灌面3000亩、节水灌面2000亩。五是认真抓好劳务经济。培训农民工1000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9.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亿元。六是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加快山区贫困村发展,加大以工代赈等工作力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切实解决6000余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2亿元,增长4.5%。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构建“大市场、大卖场、大休闲、大物流、大旅游”格局,着力建设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商贸物流旅游中心。一是加快建设大市场。建成川陕甘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成标准化蔬菜市场3个,改造农贸市场4个。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社区商业双进”和“村村农家店”工程,农家店覆盖100%的乡镇和100%的行政村。认真落实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和汽车、摩托车、建材、客运下乡政策。二是加快建设大卖场。配合加快打造东坝新区商贸金融中心、老城商贸购物中心和万源新区商贸中心为重点的大卖场,推进利州购物广场、永隆商城、城市之鑫和鼓楼商场等商业场点建设。三是加快建设大休闲中心。积极打造休闲娱乐、特色餐饮、民俗风情等10条专业特色街区,不断提升旅游休闲业态。四是加快建设大物流。规划建设上西、宝轮物流园和广元空港经济园。五是加快建设大旅游。基本建成天曌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巩固川北民俗文化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果;提升“雪峰—泡石—红岩”、“万源—和平—元山”、天曌山沿线等城郊休闲旅游;发展大石、工农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开发紫兰湖—菖溪河—白朝乡沿线生态观光旅游。挖掘民俗文化,办好第三届川北民歌节。积极开发推介特色旅游产品。力争辖区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37亿元,增长10%。

切实推进低碳发展。主动参与争创“全国低碳发展示范城市”。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深入推进“气化利州”工作,加强煤改气、柴改气、电代煤等工作,新发展民用天然气用户8000户,完成300户企业煤改气,全区气化率达到72%。大力推广沼气技术,建设农村沼气池2000口,积极发展农村小水电,大力探索和推广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开发低碳技术。积极推广洁净煤技术,推广使用低硫低灰优质煤。抓好工业、交通、服务业和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耗,突出重点企业节能工作。万元GDP能耗下降5.3%,化学需氧量削减20吨,氨氮和二氧化硫分别控制在600吨和4770吨以内。继续搞好嘉陵江、南河、白龙湖等流域和重点湖库污染治理。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着眼节能环保,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创建一批“三废”综合利用先进企业。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实施一批低碳项目。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落实国家和省级重点生态林补偿政策,森林覆盖率达到58%,城区绿化率达到39.4%,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生态区”。将雪峰“樵歌路—泡石花卉园”建成全市低碳产业发展示范带。大力倡导低碳消费。深入开展低碳经济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活动,积极推进节能小区试点,倡导环保节约的消费方式。

四、扎实推进和谐利州建设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菜篮子、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等“十大民生工程”,民生工程计划投入10亿元。着力办好10件实事,集中解决边远山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以及城乡畅通等问题。

努力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开发就业岗位,深入推进专项就业援助行动,大力推行“七位一体”农民工工作模式和“1+4”城乡就业模式。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城镇新增就业9500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做好新农保试点工作,按时足额兑现参保人员待遇。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900人。整合城乡医疗保险管理资源,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积极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工作,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加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完善临时救助制度,适当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38%,城镇“三无人员”自愿集中供养的全部纳入集中供养。

大力发展医药卫生和人口计生等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等级化。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切实抓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完善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达到1600人。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爱留守儿童和学生。加快发展老龄、残疾人事业。完善经济社会运行监测工作机制,认真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

加快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着力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大班额教学等问题。抓好宝轮中学创建省级示范校工作。继续抓好“四改一加强”工作。推进课堂有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加强科技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深化区校合作。广泛开展社区和农村文化活动,农家书屋覆盖到70%以上行政村。实施文化环保工程,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修建乡镇综合文化站8个,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191个点。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建成大众运动健身场所50个。进一步加强双拥、国防、民族宗教等其他各项工作。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完善中心城区卫生保洁长效机制。重点抓好纳入省市示范试点工程的“两镇十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风貌塑造。实施绵广高速沿线、国道212线雪峰—大石沿线、嘉陵街道下河街、荣山—渔河沿线等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整治“五乱”和开展“八进”活动。开展“做文明利州人,建美好新家园”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

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分析和把握,严格落实“一岗双责”维稳工作责任制和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社会矛盾。切实加强群众工作,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深入开展领导大接访、干部大下访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依法组织村(居)委会换届选举。高度重视移民工作,着力抓好移民后期扶持和新建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利州”建设,深入开展“无邪教乡镇”创建活动,争创国家“无毒害区”。抓好区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提高全区灾害预防、应对和应急救援能力。全面落实企业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主体责任,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整治和监管力度,杜绝发生重特大事故。进一步加强重点工程建设环境综合整治,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全面加强质量监管工作,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市场价格监测,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五、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规划编制步伐,不断完善城镇功能,进一步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大力加强宝轮、三堆、荣山、大石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推进水、电、气管网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拓展农村公交线路。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动员城市力量扶持、融入农村经济发展,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开发整理水平,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用地保证。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努力促进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实施重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文化体制和市场综合监管执法改革。完成乡镇机构和政府机构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强力推进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达到52%以上。

全面实施开放合作。在全区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抢抓沿海地区加快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注重发挥区位、交通等基础条件改善和资源优势,坚持引进内资和外资并重,工业主导和三次产业并重,引进龙头企业和发展产业集群并重和大中小项目并重,充分运用产业招商、以商引商、援建招商、感恩招商等多种方式,利用参加“女儿节”和21届“西交会”等多种平台,狠抓项目引进实施,力争全年引进到位资金20亿元,增长11.4%。主动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交流合作。深入推进与援建地区和单位的合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力争全年外贸出口1450万美元、增长11%,外派劳务800人次以上。

六、加强财税金融工作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坚持公共财政基本取向,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保障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支出。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国库管理、非税收入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强化预算管理约束,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确保圆满完成预算收入。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夯实财源基础,促进财政稳定增收。建立健全政府性债权债务管理体系,重视加强乡镇(街道)、村级财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

切实做好金融工作。坚持银政企联动,促进金融进一步加大对灾后重建、“三农”、重大项目、优势产业、中小企业和民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做强投融资平台,强力保障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继续深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农村商业银行等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村保险覆盖率。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确保全年新增贷款余额超过10亿元。

七、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勤政为民。继续开展“作风建设年”和“狠抓落实年”活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和亲民爱民意识,坚持求真务实,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开拓进取、攻坚破难的作风,坚持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践行“一线工作法”,提倡敢于亮剑、亲力亲为,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切实推进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升依法履职水平。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强执法队伍管理,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健全公共决策听取群众意见制度,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集体审定及实施后评估制度。不断提高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质量。

坚持务实高效。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三项制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追究,切实增强政府行政绩效,进一步强化执行力、提高公信力。

坚持廉洁从政。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大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述职述廉制度,严格执行廉政承诺和《廉政准则》各项规定,着力加大监管力度,努力营造为政清简、政治清明、作风清新、为官清廉的良好风气。

各位代表,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励精图治、奋发有为,顽强拼搏、不胜不休,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开创利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和说明

1.低碳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为民办10件实事:(1)积极扩大就业方面。城镇新增就业95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00人,高校毕业生就业400人。(2)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新建廉租住房600套、安居房876套,解决4036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造棚户区108户。(3)实施城乡保畅工程方面。完成千佛崖—工农路面处置工程;完成南山垃圾场道路维修整治。(4)关爱弱势群体方面。新建11个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新建2所农村中心敬老院;建成农村留守学生之家3所;提高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标准,月人均补助分别达到130元、52元。(5)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完成35条背街小巷整治,确保背街小巷路灯照明率达到90%以上。(6)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方面。建成5220亩市城区调节蔬菜基地,提高已建成600亩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生产能力。(7)解决“就医难”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新增2万人,参合农民受益增加5个百分点;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率分别提高3和5个百分点,封顶线分别达到1.7和0.9倍。(8)城乡供水保障方面。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万人。(9)山区交通建设方面。建成通村公路(畅通)100公里,建成农村小码头2个、渡改桥2座。(10)开展全民健身方面。全区建成大众运动健身场所50个(其中:农民体育工程28个),新建全民健身路径20条,向市民免费开放体育场馆3万人次以上。

3.我区纳入省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试点工程的“两镇十村”:纳入全省“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化示范试点工程”的“一镇六村”:宝轮镇,马口村、千佛村、元山村、和平村、回龙村、学工村;纳入全市“一城两县二十镇百村环境优美化示范试点工程”的“一镇四村”:大石镇,小岩村、泡石村、前进村、青岩村。

4.“四位一体”监管模式:围绕“廉洁、安全、质量、进度”,采取市委巡视督导组和区重建委督查督导组督导、纪检监察部门检查、审计财政部门监管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特邀监察员监督的监管方式,对重建项目和资金进行全方位监管。

5.“七位一体”农民工工作模式:包含基地—订单—培训—鉴定—就业—参保—维权等内容的农民工一体化工作模式。

6.“1+4”统筹城乡就业模式:围绕促进就业的目标,实施以培训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企业为载体、以创业为动力的统筹城乡就业模式。

7.两集中、两到位: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将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相对集中,该内设机构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将行政审批权向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行政审批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到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帮助说明
Copyright 2013 www.lzq.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广元市利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部分图片提供:赵辉
   网站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川公网安备号 51080202000001号
联系电话:0839-3262313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20014 蜀ICP备08108490号-1
智能问答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